微博“打赏”仅是噱头?

2014年08月15日 04:52  21世纪经济报道  收藏本文     

  黄锴

   近日,新浪微博启动了“打赏”功能的公测,同时小范围测试“付费阅读”功能。微博上的自媒体作者开通打赏功能后,所发布的文章末尾会出现打赏按钮,读者则可以根据对文章的喜爱程度,向作者支付一定的费用。

   眼下,有600多个自媒体微博号开通了打赏功能。据悉,8月8日至8月11日三天内,开通打赏和付费阅读的微博号,多多少少都有进账,累计的流水超过26万元。

   与打赏同步推进的还有付费阅读模式。在这一领域,一些股票投资类的自媒体收益颇丰。针对A股投资的自媒体“林奇看盘”,推出的订阅价格为每年2400元,目前已获得近10万元的收入。而提供美股投资内容的“BT美股手纪”, 订阅年费设置为5888元,目前获得了8万多元的收入。

   不难发现,打赏与付费阅读功能的推出,让自媒体人获得了更加灵活的变现方式,进一步显示出“粉丝经济”的消费特征。这种直接的变现,也推动着自媒体更频繁地生产优质的内容。但值得关注的是,微博此次对参与打赏和付费阅读的账号设置了一道门槛,即只有粉丝量在500万以下、月均阅读量超过300万的个人认证用户,才能加入这项计划。

   在新媒体观察者魏武挥看来,微博此举是为了笼络一批垂直行业的中小V意见领袖。眼下,大批自媒体人纷纷在微信开设公众号,并渐渐疏远了微博平台。微博则试图用打赏的方式,“拉回”这群活跃的意见领袖,推动其继续将微博作为输出窗口。

   “之所以设置粉丝数低于500万的门槛,是怕大V抢走流量。”魏武挥称,“如果相应资源投放给了大V,那么中小V就很难获得眼球,从而难以产生收入,最终不利于微博生态的建立。”

   即便如此,微博能否就此重新夺回关注度,仍是未知数。一个明显例子是,不少微博上的自媒体人同时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假使其在微博和微信上发布的是相同的内容,那么粉丝为什么不选择在微信上阅读,而要上微博呢?换言之,如果微博上的内容缺乏独家性,那么微博平台上基于内容的打赏和付费阅读就成不了气候。与之相应地,微博对作者的吸引力也会下降,这个“故事”很难自圆其说。

   另一厢,人们上微博很多时候是为了“看新闻”,微博上的内容也大多是和新闻事件相关的时评。在魏武挥眼里,这种专业的新闻时评和网络小说不同,属于“非虚拟文字”。事实上,人们很少会为非虚拟文字付费或打赏。

   尽管已有微博玩家从付费阅读中受益匪浅,但这与其发布的内容本身有很大关联。用魏武挥的话说,付费阅读也要看行当,新闻、IT评论等内容与人的财富和生活没有密切关系,收费也比较难。而股票投资、理财等内容直接关系到财富增减,因而有人愿意买单。“实际上,从事股票咨询行业,月入八九万并不算多。”

   魏武挥本人曾经在博客上开设过打赏功能,“但两年下来才收到了1000元左右。”在他看来,大部分用户阅读完后都不会付费,只有少部分人会支付5元、10元。“如果要打赏个几百元,那读者得对你崇拜到什么程度?基本不可能。”

   再以电商自媒体人龚文祥为例,据了解,其通过新浪微博平台自动投放的广告所获取的月收入达9000多元,占自媒体总收入的比重在80%至90%。他还曾试着在微博上卖货,如果发一条微博成交100单,那么就能分得1万元左右的收入。相比之下,发一条长达6000字的长微博,龚文祥获得的打赏收入还不足2000元。

   从这个角度看,打赏等模式能让自媒体收入变得多元化,但仍无法占据主流。至少就当前来说,它们还难敌自媒体传统的广告变现渠道,更多地像是一种噱头,或者说,是一种“锦上添花”。

文章关键词: 经济投资行业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令政策妹夫50天未露面:被吐槽太难伺候
  • 体育刘健案处罚:中能扣7分 中能喊冤不能接受
  • 娱乐立二拆四等今受审 曾为郭美美事件推手
  • 财经城市地产依赖度盘点:贵阳以51%名列榜首
  • 科技思科裁员6000人:达员工总数8%
  • 博客妇产科专家:为何羊水栓塞死亡率极高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初三女生吸烟率高于成年女性
  • 李光斗:中国人致富求贵的新三座大山
  • 傅蔚冈:傅桑的烦恼 城市只要大学生
  • 钮文新:央行请不要让中国金融休克
  • 陶冬:沪港通对个股利好大过对指数
  • 龚蕾:首富王健林为何97亿赴澳圈地
  • 赵秀池:自住型商品房制度藏隐忧
  • 刘光宇:弃房断供是撒娇式的矫情
  • 慕容散:公墓现A股能让国人死得起
  • 宁宁:反垄断不能只拍苍蝇不打老虎
  • 叶檀:汇率衍生品会不会给企业挖大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