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特色产业 助农民增收——记沂源县石桥镇马庄村党支部书记徐希明

2014年04月14日 10:32  中国联合商报  收藏本文     

  ■CUBN记者 陈丙会 山东报道

  近年来,山东省沂蒙山区中部的沂源县积极引导农民转变发展思路,把“小而全”的传统农业经营模式转变为“专而精”,不断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培植优势特色产业,把产业做大做强,取得了显著成效。

  改革开放后,在当地党和政府带领下许许多多的乡镇企业、个体企业如雨后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在这些中小企业的带动下,当地的老百姓思想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当地的经济开始迅速复苏,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沂源县石桥乡鸭肉冷藏加工厂就是这些企业中的典型代表。

  日前,为了探寻该企业发展的历程,记者走访了该厂的厂长兼党委书记——徐希明。

  发展肉鸭养殖

  徐希明是马庄村人,几年前他还是个普通的农民,如今他不但是冷藏厂的书记兼厂长,还是马庄村的党支部书记。当得知记者的来意后,他开始如数家珍般地给讲述了他的创业史。

  据介绍,早在2001年之前,徐希明就萌发了创业的念头。虽然在那时他也有曾想自己创业,带动周围兄弟们发家致富,可就是没有找到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

  2001年,徐希明在电视中看到一条新闻,市场上对肉鸭的需求量很大,而山东省内的屠鸭厂却很少。后来徐希明亲自去了几趟外省,参观了十几家屠鸭厂,综合权衡各方面的条件后,他觉得值得一试,他决定先从建养鸭大棚着手,发展肉鸭养殖。

  刚刚开始起步,他就有了自己的打算。他知道,光有厂没有鸭是发展不了鸭肉厂的,只有先带动当地的老百姓建棚养鸭,一起发展致富才能办成厂子,这样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带动大伙一起赚钱致富。于是,他靠自己以前的一点积蓄,找关系联系到了个养鸭厂,在那里边工作边学习了两个月。临走时,他向山东省内的几个专家谈了他的想法,并介绍了家乡情况,想请几位专家为农民作报告,最后,几位专家同意为这个落后的地方带去养鸭的技术。

  专家的到来,成为村里最大的新闻。大家都兴致高昂地去听专家们的报告。徐希明本来以为,听完报告后,乡亲们会踊跃地加入到养鸭的行列中来。但令他失望的是,只有7户村民愿意养鸭。徐希明想,只有看到我们这些先行者能够赚钱乡亲们才会一起养鸭。

  最初的7户鸭户由于都是村里头脑比较灵活的人,再加上专家们经常来关注他们的情况,技术指导比较到位,管理比较合理。在经过一个培育周期28天后,养鸭户们的第一棚鸭出棚了,每户养鸭1000只,扣除饲料水电和管理等方面的支出,平均按每只净赚1.5元来算,鸭户们每户都赚到2000多元。看到最早建棚养鸭的人赚到了钱,其他村民们也纷纷建起鸭棚,第二次投资建棚的养鸭户有31家。

  科学管理养殖技术

  徐希明知道,只重鸭棚数量不讲科学管理是不行的,为了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扩大影响力,徐希明建议养鸭户集资请疾病预防和饲养管理等方面的专家来村里现场指导。当时有些鸭户不同意,认为已经有些经验了,以后只要注意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在徐希明的一再坚持下,最后大家还是集了资。

  果不其然,2002年的2月份,有些鸭棚由于卫生的原因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传染病,有几家鸭户损失很大,但大多数的鸭棚有所准备,没有受太大的影响。人们终于服了,相信这个小伙子的想法是对的。此后,在他的带领下,全村的鸭户得到了养鸭方方面面的指导:引鸭苗、防疫、卫生处理、饲料配制以及温湿控制等等。养鸭户们的收入在慢慢地提高,村里的人均收入也迅速提升。在这之前,鸭的销路全由外地控制,买多买少,赚多赚少全由人家说了算,徐希明合计,该建鸭厂了。

  2002年夏,徐希明通过乡里介绍在银行贷款20万,又在村里集资10万元修建了鸭肉冷藏厂,开始加工当地自己的肉鸭以及周边的肉鸭。2002年半年该厂的效益就达到了40万,并且带动周边建百个鸭棚,十几个屠鸭厂。

  徐希明介绍说:现在厂里有全套的技术设备,固定资产有一千多万。他还介绍了厂里的主要业务:肉鸭冷藏后销售到江苏、四川、云南各省,鸭绒销售到当地及外地的制衣厂,鸭舌可以销售到酒店和饭店。此外,还兼顾周边地区的饲料,鸭苗以及各种技术指导等等。

  当提到厂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时,他高兴地说,厂子每年的纯收入为200万元以上,在一般情况下,每户按1500只算,鸭户每月收入可达3000元左右,这对我们庄稼人来说,可不是小数目啊!

  特色产业助推经济发展

  作为一个农民,徐希明是成功的,他知道致富应该靠什么,懂得开拓创新;作为致富的带头人,他也是成功的,鸭肉冷冻厂发展的历程再次印证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其他人富起来的中国农村致富模式。

  当然,作为村里的书记,徐希明并没有忘了乡亲们,他现在不光琢磨怎么扩大厂子的规模,还正在计划着修建水利设施解决灌溉问题,并引导村民在矿石开采及经济作物种植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徐希明介绍说:原来村里的土地都是零散经营,地里果树、桃树、杏树、小麦大豆玉米……样样有,可都不成规模,没有特色,形不成产业,农民增收无门,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的出口花卉基地已是远近闻名。

  据了解,为扭转局面,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该县积极鼓励农村发展产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建起了能人库,围绕产业选带头人、培养“顶梁柱”、为特色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带头人招商、考察项目,出口花卉基地就是在商贸洽谈会上成功引进的项目。同时积极探索发展“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产、供、销中的问题。

  目前,在沂源石桥镇已成功培植出出口花卉基地、有机韭菜基地、有机茶叶基地、马扎专业合作社、肉鸭养殖基地等五大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发展每年为农民人均增收5000余元。特色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生了培植一个产业、影响一片、致富一方的辐射效应。

  马庄村支部书记徐希明说:“现在我们村,东边是有机韭菜基地,北边是肉鸭养殖基地,南边是肉鸭加工厂,大部分农民上班成了‘工薪族’,并且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如今,沂源县的有机苹果、有机樱桃、出口花卉、有机茶叶、有机韭菜等产业已闻名全国,特色产业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中国科考船在冲绳海槽作业遭日舰阻挠
  • 体育桑兰微博确认产子:男婴5斤7两 母子平安
  • 娱乐文章外遇门后首次与马伊琍一起现身(图)
  • 财经陕北煤田私有化套利百亿 周姓商人牵线
  • 科技手游开发商掀游戏公司上市潮
  • 博客封闭体系是公务员调薪最大障碍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北京择校黄牛叫卖幼升小指标 最高31万元
  • 张炎夏:自贸区的N-1PK保税区N+1
  • 易宪容:沪港通的核心及所面临的问题
  • 张庭宾:A股“诱多陷阱”更加幽默
  • 朱大鸣:全世界为何都讨厌中国炒房团
  • 叶檀:马云与史玉柱联手目的是什么?
  • 海啸希望:四万亿刺激究竟刺激了什么
  • 杨剑波:海外适用816事件的法律案例
  • 陶冬:希腊债受欢迎 日本政策惹争议
  • 海啸希望:政府还能救起房地产?
  • 张捷:从日本商社成功体悟微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