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回归质朴生活

2014年01月07日 01:21  第一财经日报 

  传统竹编技艺为蒋琼耳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灵感,让竹和瓷这两种带有东方意韵的材质碰撞出了火花

  陈琳

  蒋琼耳第一次去四川青神县探寻古老的竹编工艺时,张德明正带领几个年轻学徒,用头发丝一般粗细的竹丝编一只一人多高的大象。精细的竹丝编结庞大的动物,虽然被视为传统手工艺者向极限发起挑战,但眼前的这一幕却让蒋琼耳深感惋惜。“有人会真正使用这个大象吗?这些都与现实生活无关。从这个角度来看,手工艺真正的价值完全被浪费了。”

  那是2008年,设计师蒋琼耳刚刚创立中国原创品牌“上下”,力主让传统手工艺通过现代设计手法重新回归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为此,她和自己的团队一直在四处搜寻登峰造极的古老工艺,目前为止,收获颇丰。其中包括景德镇薄胎瓷、蒙古手搓羊毛毡、越南漆器,当然,还有四川青神的竹编。

  就在搜寻的过程中,蒋琼耳发现,大部分手工艺都存在一个问题——离现代人实际的生活需求渐行渐远。竹编就是一个颇为典型的例子。从4岁就开始就跟随老师傅学习竹编手艺的工艺师张德明,平日里带着徒弟们编各种动物,也会花费心血惟妙惟肖地模仿名人字画,但连他自己也很难想象,除了纪念品和工艺品,现代生活中竹编还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前,竹编制品就是当地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现在,一方面,竹编工艺已经走向极端精细,另一方面,中国的工业制造那么发达,人们是否愿意为日常生活的手工艺买单是一个问题。”

  长此以往,竹编很可能会被束之高阁,也很可能就此沦为平庸。为了让这门传统手工艺回归生活,蒋琼耳和她的设计团队决定赋予竹编一项新的功能——作为薄瓷茶具的隔热层。事实上,“上下”推出的竹丝扣瓷工艺并不是蒋琼耳团队的原创。“以前也做过很多类似的茶具,全凭我们的双手和一把镊刀,让细密的竹丝一根根紧贴瓷面,依胎成形,所有接头都要藏而不露,这也是竹编的基本功之一。但这次的要求严格得多。”张德明决定同“上下”展开合作时,也不是没有犹豫。

  蒋琼耳选定的瓷胎就是他们在景德镇发现的薄瓷,经过1380摄氏度高温煅烧后,高岭土已经变得薄如蛋壳。而为了让竹编更好地贴合瓷器,他们对竹编的要求是尽可能薄。于是,张德明和另一位竹编手工艺传人刘基全选择了一种仅有0.4毫米的丝。用张德明的话来说,这是他迄今为止用过的最细的竹丝。此外,包裹茶具的竹编在卖相上也不能有色差。“这就意味着,我们在第一步的选材上就要对竹子的韧度、粗细、颜色严格筛选。”根据刘基全的介绍,经过选竹、刮青、启篾、分丝、选丝等几道复杂的步骤,他们从山上砍下的每100斤慈竹中,只有8两才能最终被用到“上下”的竹编中。

  这仅仅是竹丝扣瓷作品诞生的第一步,紧接其后的就是作品历时一年多漫长的打样过程,这让那些手艺娴熟的竹编师傅经历了人生中几乎“崩溃”的阶段。因为就在这段时间里,刘基全根本不记得自己做出过多少个“不合格品”。拆了编、编了拆,如此循环往复已经是家常便饭。不过,就是因为失败太频繁了,工艺师和设计团队反而开始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继续实验。其间,工艺师们发现,用两根竹丝进行交叉编织的“双线交叉走丝”法,贴合瓷胎的立体效果似乎更好。“传统工艺中的竹丝扣瓷,是用一根经篾交织一根编篾,单根竹丝交错编织。”张德明解释说,“所谓的‘双线交叉走丝’是将竹编的经篾和编篾都增加到两根。其实,它不仅能有更好的立体贴合效果,而且把竹丝茶具握在手中时,也会有更柔和的触感。”蒋琼耳和她的团队当即就接受了工艺师们的这个重要建议,但同时,他们也对工艺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每根经篾、纬篾之间的空隙必须均匀,不能有丝毫差别。张德明的徒弟小余对此颇有感触,“以前,我们一天可以编好几个竹丝扣瓷的茶具,但现在按照这种眼球,我们三天才能编好一个杯子。”小余师傅推了推他鼻梁上的高度近视眼镜,捏着丝线的手指继续灵巧地在光滑的白瓷胎上“游走”。像他这样学艺多年、年富力强的工艺师,完成一整套包括茶壶、茶杯、茶罐、茶托在内的“桥”茶器的编织,需要耗费1680个工时。

  “这是一场关于手工艺回归质朴生活的努力。可以这么来比喻,我们的设计理念好比是脑,而手工艺人们的技巧好比是手。要取得成功必须手脑结合。”蒋琼耳坦言。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一场“手与脑”的合作。作为“手”的工艺师们凭借多年积累的实际经验,也为作为“脑”的设计团队提供了不少意见参考。蒋琼耳以“桥”和“龙韵”为主题,设计了两个造型相关的系列竹丝扣瓷茶具,适合日常生活不同饮茶待客的场景。而剥去这些茶具的竹编外壳,人们便会发现,竹编覆盖的薄瓷部分要比露在外面的稍凹一些。“这个凹面最初我们并没有想到,是工艺师们建议把这些部分做成凹下去的样子。略微的凹陷让竹编便和裸露在外的薄瓷保持在同一个平面,触摸上去感觉浑然一体。而日常生活需要的不正是这种平整不突兀的手感吗?”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宁夏西吉发生踩踏事故已致14人死亡
  • 体育特刊-再见!中国足球职业联赛20年
  • 娱乐春晚主持出炉 朱军下课张国立徐帆入选
  • 财经中铁总裁白中仁抑郁症意外逝世
  • 科技彭博社:纽约时报不是陈光标想买就能买
  • 博客四川凉山州儿童真实生活(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80后老板年终奖发50万豪车 考研真题答案
  • 叶檀:债券无违约 金融无信用
  • 姚树洁:深圳女童工被解救是谁之过
  • 徐斌:全球低通胀源于中国储户奉献
  • 董金鹏:苏宁杀入硅谷的商业秘密
  • 花木兰:房贷利率涨还是不涨
  • 龚蕾:2014年美国五样东西更便宜
  • 张炎夏:计划生育是计划经济孪生兄弟
  • 徐强:重启IPO留下的遗憾
  • 姚树洁:当前增速放慢利多弊少
  • 刘正山:经济学的困境与可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