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们看到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投入大幅增加,看到各地文化服务意识的不断增强,还看到人们参与文化活动时那一张张喜悦的笑脸。
文化活动点面结合
以“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宗旨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无疑是今年最引人瞩目的文化活动之一。“十艺节”期间,山东省组织开展近万场惠民演出和群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群众有机会欣赏到艺术精品。据统计,自“群星奖”音乐舞蹈类评奖启动以来,共举办56场现场评比演出,全部参演人员达15000余人次,吸引近10万人次到现场免费观看。而全国各省区市也围绕“群星奖”开展了广泛的层层选拔和评比演出等活动,大大激发了基层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积极性。
各地举办的群众文化活动注重内涵,丰富多彩。12月,“群星璀璨耀京华”2013年北京市群众艺术精品展演在京举行。据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王珠介绍,目前北京19个文化志愿分中心在册文化志愿者已有27004名,志愿团队311名。文化志愿服务已成为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亮点之一。
2013年,也是全民阅读活动高潮迭起的一年。4月,第七届西湖读书节拉开帷幕。杭州在倡导全民阅读活动中建立了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舆论保障3大保障体系,打造了西湖读书节、西湖书市、文澜大讲坛、农家书屋和社会文化活动室4大平台,构建了4级公共图书统一服务网、城乡联动网、工作推进网、出版发行网、数字阅读网5大网络。10月,联合国[微博]教科文组织授予深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设计之都”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实现城市文化跨越发展。
体系建设软硬相顾
对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来说,2013年是出成果、见成效的一年。目前,第一批31个示范区创建城市和45个示范项目通过验收,32个城市和57个项目列入第二批创建名单。
创建城市文化事业费投入大幅度增加。首批中央财政3.05亿元示范区创建补助资金,撬动31个创建城市财政资金投入超过100亿元;4550万元示范项目补助资金,撬动47个创建示范项目所在地财政资金投入超过30亿元。
通过创建,许多创建城市修订完善了其“十二五”发展规划,许多原未列入规划的重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得以开工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至少提速5年。
然而,仅仅作为“风景”还不够的。如何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提升“软件”服务,让百姓方便,让人民满意,这些不但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也是许多地区今年实践的重点。
江苏省苏州市今年以考核第一名的成绩,被授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当地创立的公共文化中心,由文化馆、美术馆、名人馆等8家公益性事业单位整合而成,实现了公共文化机构集约化经营。“在改革管理体制的同时,还应该改变运营机制。”苏州公共文化中心主任曹俊表示。
不少地区都在探索公共文化的社会化参与方式。北京市朝阳区首创“文化居委会”基层文化自治组织;成都市通过在工业园区试点建设青工文化驿站,为农民工提供心理辅导、艺术培训、社团孵化、图书借阅等服务;重庆市渝中区将创建工作与巩固全国文明城区成果结合起来,使文化成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携手科技内外兼修
2013年,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文化共享工程已建成2843个市县支中心、29555个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点、60.2万个村(社区)基层服务点。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已在全国33家省馆、374家市馆全面实施,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已初具规模。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已在全国建成公共电子阅览室28639个。
此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也进一步丰富。据统计,目前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总量达到200.29TB。我国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共建设数字资源约6000TB。“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建设试点启动,有效推进公共数字文化“进村入户”。而“网络书香”等服务品牌的打造,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数字文化服务。
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中一道必不可少的“增味剂”。今年3月,上海嘉定区安亭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开通了场馆网上预约,可以通过安亭网或场馆里的触摸式终端,提前一周预订免费活动场馆。
作为全国首个公共文化服务导航网——北京东城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导航网,自今年5月8日试运行以来,也深受群众好评。网站首页呈现一家老少其乐融融的卡通形象,并设置“我要看演出”、“我要看电影”、“我要参观”和“我要读书”等选项。注册会员可以通过摇号赠票系统免费得到一张票,点击“文化直播间”,还可以在线观看文化演出及讲座等活动。
“以往的公共文化服务多是政府提供什么,老百姓就接受什么。建立‘文化服务菜单’,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特色化需求。”东城区文委主任李承刚说,“变‘要我看’为’我要看’,不同的人按照自己的口味选择‘合口菜品’,参与起来更加舒心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