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介和:最大风险不是资金 是不牢靠的政商关系

2013年12月24日 15:19  中国经济时报 

  一直以来,舆论对于严介和与他的“国际BT模式”的质疑从未停止。

  所谓BT,即Build—Transfer,意为“建设—移交”,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去年,严介和领导的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太平洋建设”)参与了兰州新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和兰州新城(兰州市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地综合开发利用试验区)两个项目,启动的都是BT模式。

  而严介和的BT模式又与众不同。“中国式的BT,就是建设期间政府要逐步付款。而兰州新城采用的国际化BT模式,建设资金全部由太平洋建设垫付,等新城区土地开发整理完成之后,由政府部门以未来的土地收入等收益来支付。”严介和2012年12月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介绍。

  两个项目,一次性垫付的200多亿资金,且为太平洋建设的自有资金,“80%以上为自有资金”,如此“BT”的大规模投资引发了舆论的巨大质疑和争议。而且,太平洋建设在各地频繁上马的诸多项目都需要庞大的资金。

  对此,严介和表示,最大的风险不是资金,而是并非牢靠的政商关系。他担心项目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让民营企业参与,更担心地方政府的换届,让项目难以持续,不能按时履约。

  日前,严介和再次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强调:“BT最阳光,成本低效益好。”

  从BT基建到BT造城

  严介和首次试水BT模式,是在1996年的江苏。当时,宿迁市政府计划建设一条市府大道,而该市财政一时间无法负担。在与当地政府协商过后,太平洋建设决定垫资5000万元为当地政府完成项目建设。该方案最终成功完成,被认为是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基建项目的特色模式。此后,太平洋建设在苏北、苏中的中小城市继续拓展BT模式。

  时间再往后回退16年,时年30岁的严介和并没有想过自己和BT这两个字母会发生什么关联。1980年,严介和担任一家不景气企业的厂长,由于很快扭亏为盈,他领导企业先后兼并、收购了水泥制品、建材及贸易等领域的6家国企,事业风生水起。然而,1986年,由于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他被迫下海经商。

  “不是下海,是‘跳海’啊,当时非常痛心。”但严介和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那次转折对他来说并不失为一次机遇。1992年,严介和通过租赁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注册成立了淮安市引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同年,在南京绕路工程中,严介和掘得800万元,成为他人生的“第一桶金”。1996年,严介和出资4000万元,组建了太平洋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此后,通过一系列组建、收购而形成的太平洋建设,成为涉足多达18个行业的集团公司,并取得了国家公路、市政、水利三个总承包一级资质,成为国内非公有制企业中唯一一家拥有这三项总承包一级资质的企业。

  “BT”是太平洋建设的核心。据其官方网站这样介绍,该集团目前以 BT、BOT(建设—经营—移交)等形式直接参与国内500多个城市、1000多个园区的投资与建设,包括京沪、沪宁等高速公路以及江阴长江大桥、南京地铁、太湖整治等一大批国家、省重点工程项目。

  从BT做基建项目到BT造城,严介和越玩越大。

  严介和表示,太平洋建设的BT造城模式有两大特点,首先全部使用“太平洋系”的自有资金,几乎没有来自任何银行的资金流入;此外,与许多央企城建集团相比,其总成本能降低20%~40%。“央企门槛太高,地方政府在央企面前没有尊严。太平洋系进度更快,质量更好。”

  在太平洋建设官方网站的一张项目分布图上,严介和BT城市基建项目的小红旗插遍了31个省份。有了造城经验的严介和,把视野放到了未来。

  城市基础建设投资的最优模式?

  “有两件大事将影响当今世界,一是中国的城镇化,二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斯蒂格利茨曾如是预言。

  “先有城镇建设才有了城市经济。”严介和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他对于即将出台的新型城镇化规划充满期待,也对BT模式在城镇化中的运用充满期待。

  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2013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将出台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中央宏观治理理念的继续推进以及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本轮新型城镇化建设必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的增长引擎和发展亮点。

  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微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新型城镇化是最大的发展红利与增长引擎。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带动投资增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高速发展的城镇化使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这对基础设施、房地产等行业的投资和建设提出了相应要求。未来10年新增城镇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以人均1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标准计算,能够增加40万亿元的投资需求。

  推进新兴城镇化的建设,人口、资本和各种要素集聚速度加快,必然涉及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这需要大量的公共投入。解决城市建设投资的来源问题至关重要,投资空间亟待释放。

  对此,严介和认为,为城市建设投资有两种方式:首先即是地方政府通过成立融资平台向资本市场招标,此外便是引入民营资本为城市建设输血。而太平洋的BT模式正是民营企业迎战新型城镇化的最优模式。

  然而,作为新兴城镇化的主角,地方政府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各种政策、产业、资本要素开始聚集;另一方面,地方负债隐忧、城市基建待改、利益调整等多重现实困境待解。

  BT模式能否如严介和所言,顺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成为城市基础建设投资的“最优模式”?

  “BT模式是地方债务的解药”?

  对于严介和本人及“太平洋系”来说,BT模式一路走来,并非坦途。

  2005年,严介和以其个人财富125亿元从胡润百富榜第66位跃升为第2位,成为年度黑马。但就在第二年,这匹财富黑马因被银行追讨3.82亿欠款站在了被告席上。“2006年也不是太平洋自己造成的,媒体一炒作,银行收债,一批未到期的债都收,一下子把太平洋资金链弄断了。”严介和回忆那场风波时表示,“太平洋不会再出现2006年那种现象了”。

  然而,这次事件让本就颇引争议的BT模式遭到了更大的质疑。

  2012年12月,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共同发布了一份《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通知提出政府机关及其从属单位、团体“不得直接或间接吸收公众资金进行公益性项目建设”的总原则。舆论开始质疑BT模式的可持续性。2013年,地方债务审计风暴展开,BT模式被归罪为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的诱因之一。

  “对BT模式的反对声音主要来自于建设部门。”严介和反驳道。对于BT是地方债务增长途径的质疑,他将原因归结于政府招投标所造成的腐败。“许多城市建设局领导的仕途往往与基建项目密切相连,不是提拔就是双规。招投标领域存在的腐败对城市化建设的副作用很大。”严介和提出,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交给企业,让政府回到公共服务领域。

  “政企要分开,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能公平吗?”严介和认为,BT模式是地方债务的解药。国企与政府近水楼台,容易滋生腐败。基建领域当然应该放开市场竞争,政府公开招标。“民营企业关注工程质量、控制成本效益,减少腐败、减少内耗,这也是国际上普遍的做法。”

  “BT最阳光,成本低效益好。”严介和介绍BT模式的优越性时说,目前国家规定的项目质量保证期是一年,而BT模式承接的项目保证期是5年。

  另一个为舆论所争议的焦点在于,BT模式运营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地方政府的履约率能否得到保障。

  严介和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在BT模式的风控中,地方政府换届可能产生的“新官不理旧账”问题,是企业最担心的风险。

  “如果前后任关系不好,即使项目做得很好,企业也经常被陷于很尴尬的地位。”但严介和表示,即使遇到这种情况,太平洋建设仍然会将项目进行到底,这是他最初发展BT模式时确立的信念,也是他为继续推进BT模式所必须树立的口碑。

  严介和希望,BT模式能在未来城镇化大规模的城市基建红利中站稳脚跟,正如那个让太平洋建设走上通途的宿迁项目,让政府与企业都获得切实的收益。

  严介和仍然选择坚持。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外媒:中国反腐“打大老虎”到关键时刻
  • 体育斯塔诺:难解国安想法 CBA拟建联赛公司
  • 娱乐王岳伦微博怒斥遭黑 节目组力赞王诗龄
  • 财经媒体随崔永元赴美调查转基因结论迥异
  • 科技联通高层5年来最大规模调整分工详情
  • 博客2013年十大两性事件 王岳伦反击造谣者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复旦四大学霸:21岁女生被誉门萨女神
  • 陶冬:耶伦的圣诞礼物
  • 张捷:黄金市场的对冲纽带意义
  • 管清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八个观察
  • 易鹏:北京控制人口宜疏不宜堵
  • 金岩石:A股吹响牛熊决战号角
  • 张五常:中国有条件多产杰出经济学者
  • 徐斌:中国房地产大牛市或明年见顶
  • 叶檀:失信欺诈是债务危机根源
  • 姚树洁:为啥中美股市如垃圾与鲜花
  • 张明: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周期将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