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十字路口:投行从业者“进与退”

2013年12月16日 02:46  21世纪经济报道 
                  

  徐亦姗

   快马加鞭。

   IPO新政发布不到两周,与新股发行重启配套的细节文件“流水般”鱼贯而出。12月13日下午,证监会发布《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和《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新股发行承销环节的重磅政策终落地。

   “以往,我们做了太多会计师、律师的工作,而真正该投行干的活,如价值发现和定价方面实际比重不足。我们最近讨论较多的是在注册制大背景下,投行未来是否有望估值重归。”谈及新发行承销改革,一家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投行价值回归的呼声背后,是新股发行停滞的176天里,IPO利益链群体裂变。其中,受业务暂停及保代红利制度取消影响,投行高薪体系瓦解,不少投行从业人士逐渐撤离传统IPO业务,向PE投资机构、新三板方向转型,或最终迷惘而绝望地留守。

   “IPO暂停一年多来,投行发生了巨大变革。新股重启是中介机构从业人员职业生涯的重要分水岭,是整个群体命运的转折点。”前述券商投行总结说。

   对于上述群体来说,IPO通往敞开的大门前,出现了重要的十字路口,此时,他们将选择坚定前行还是择他路彻底与往昔峥嵘岁月告别。

   但是不论留守,2013年最后一个月,IPO投行从业者们注定忙在路上。

   离开者的失落

   “新股既启恍若旱地甘霖,你用青春选择驻守,驻守终遇见晴炽。远方,祝好。”11月30日证监会发布新股改革方案的当晚,一位前券商投行人士(以下化名“沈思”)将其QQ签名改成上述字句,为仍奋战在投行一线的兄弟们祝福。

   对于IPO开闸前不到4个月,毅然选择离职的沈思来说,告别是对中国投行的失望。

   “其实我们走了不光是因为IPO暂停,不是等不起那半年一年,而是对行业有些失望。”沈思颇为无奈地表示,“在越发恶劣的行业环境下,投行从业人员的劳动力将变得十分廉价,这个行业已经越来越民工化。”

   伴随投行制度性红利逐渐取消,IPO再次敞开的大门,已难以留下对行业早已失望的投行从业者。

   沈思认为,新股发行新政对保荐机构项目核查能力提出较高要求,更有将“财务核查”常规化的趋势,投行基层人员未来或将伴随更多的加班,生活质量将进一步降低。

   更让沈思不能忍受的是,投行人员的辛苦工作却没有换来应得报酬,在IPO停滞冲击下,薪酬一次次下调,“先是年终奖缩水,后来日常工资也只有6000元到7000元。”沈思说。

   另一位深圳中小型券商投行部门人士则辛酸地诉苦,两年没发过年终奖,“现在抽空看点资产管理方面的合同,挣点饭钱,没办法,薪水实在太低了。”

   上市券商三季报统计显示,2013 年前三季度,19家上市券商共实现营业收入580 亿元,同比上升23%,实现净利202 亿元,同比上升35%。其中,投行业务营收下滑明显,其中14家券商的投行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上市券商投行收入整体同比下降42%。

   “在弱市行情及券商产能过剩的周期性背景下,利润率提升很大程度依靠券商对于人力支出的控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行高层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现阶段最考验投行,大家都在谈转型,但谈何容易,这种情况下,只能更严格地控制各项成本。”

   此外,行业弱市下各家投行团队挖角不断,对所在部门实力造成极大冲击,更使一些投行人士无心“恋战”。

   12月第二周,与其他投行人士QQ挂忙、长期在线的情况完全相反,一家北京小型券商投行部门人士(以下化名“吴晶”)的QQ,已很久处于漆黑离线状态。

   “虽然正式离职是这星期的事儿,但其实早就不想继续呆了。”对于在IPO开闸当口离职,吴晶颇为无奈。

   两年前,吴晶跟随IPO团队的领导一道从老东家跳槽,加盟新公司。但让吴晶始料不及的是,本来准备跟随“老团队”一起大展拳脚,谁知到了新东家后,伴随上层争斗不断,对投行部门挤压明显,薪酬待遇大幅下滑。

   “新工作还在找,但肯定不会再在投行部门。”吴晶语气坚定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转型者的踯躅

   IPO停摆之时,恰逢新三板园区扩容开启,蜂拥而来的拟挂牌项目刺激下,一些中小型投行开始资源重新配置。

   不少IPO团队人员被借调到新三板,成为“被动转型”的投行大军。

   “说句心里话,我们现在是有心杀敌,无力回天。”提及重返IPO,一位北京小型券商投行风控部门人士坦言,“IPO停摆后,我们部门比较悲观,后续上市储备项目不足,现在手头已没有合适的IPO项目。”

   与之相比,一些券商投行项目团队则因公司成本控制和业务调整被迫永久“滞留”新三板,不能回归IPO业务部门。

   深圳某中型券商场外市场刘姓副总裁表示:“我们新三板团队的人部分来自IPO团队,这部分人分离后就不再回到IPO团队了,以后专心做新三板业务。”

   不过,新三板在全国范围扩容预期刺激下,各家券商加大对新三板业务抢夺,国泰君安、海通等券商纷纷主动降价,低价竞争明显。业务利润越来越微薄的情况下,投行人员分得的项目提成也越来越少。

   但新三板业务给中小券商带来新希望

   “虽然新三板业务盈利远不及IPO,也有降低趋势,但好在项目充足,可以靠量取胜。相比之下,我们做IPO一直没优势,利润也被明显挤压,后续好项目也难找,不如专做新三板。”前述北京小型券商投行风控部门人士透露,其所在投行部门已全部转向从事新三板业务。

   不仅如此,某华中地区券商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我们承销保荐团队有保代在做新三板,我还听说深圳地区一些小券商的保代,因为手上IPO项目少,后续储备项目更少,也没有新三板的资源,所以他们会挂靠到有项目储备的大、中型券商场外市场部门。”

   不过,对于出走保代来说,后续回归或是一件难事。“新三板项目周期一般是6个月,作为负责人,必须等待项目完成后才能考虑回归到IPO。”

   留守者的迷茫

   相比离开的失落、转型的踯躅,留守下来的人同样没有感觉到轻松。

   在业内人士看来,新股发行改革办法中透露出的“信息透明化”、“核查从严化”无疑对投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当制度红利不再存在,当企业上市的体制越发透明,当企业上市真正成为靠真本事的比武招亲,那么对我们从业人员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大大提高了。”一名资深投行人士在出版新书的序言上指出。

   “从新股改革正式稿上能明显感到,投行人员未来会愈加向会计师化落实,保荐风险越来越大。”前述资深投行人士指出,在其看来,让会计、法律背景出身的一群投行人判断企业盈利能力、未来业绩并不现实。

   不过,也有沪上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认为,监管层应加大对上市造假、业绩包装方面的惩罚机制,“之前就因为包装上市案例太多,行业规矩都被破坏,才让监管层发力财务核查,严打上市造假。所谓真金不怕火炼,我们团队一直勤勤恳恳做项目,加大惩罚机制反而能淘汰业务能力差的投行,利于有实力的团队。”

   不过受IPO长达一年半的停滞冲击,部分中小券商投行保代离职明显,团队散乱,后续业务开展元气大伤。

   一位刚经历高层换血的投行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新总裁刚上任时承诺要加强对投行基层员工薪酬的扶持力度,希望承诺能兑现。”

   另一边,一些遭遇部门变动的投行人员却已心灰意冷。

   “IPO开闸确实是好事,但说实话,现在好的上市资源越来越少,加上暂停时一些有资源的保代纷纷跳槽,公司现在基本没有后续储备上市项目,这种情况下大家还是早做打算、未雨绸缪。”

   颇为无奈的是,尽管该人士在电话中一直称早有离职心,但其坦陈,“总体来说,现在全行业都是下行趋势,虽然各家投行都在嚷嚷转型,但短期看并不现实,所以,虽有离开的心但也只能保持观望。”

   同时,一些前期裁员明显的大投行近期则开始招兵买马,重新储备IPO项目,其中有项目储备和资源的准保代成为挖角热门人选。

   不论离去、转型还是留守,在投行人士看来,其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已发生质变。

   “大学时我们对投行有无数期盼和梦想,一直坚定地认为它是最有竞争力和前景的工作之一,但现实却让人如此失望。”已离职的沈思指出。

   尽管如此,但投行人内心对这份职业的荣誉感却并未完全消失。“虽然我现在选择离开,但如果将来我有儿子,一定要把他弄去投行工作,好好锻炼。”沈思神色坚定。(编辑 卜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嫦娥三号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
  • 体育世俱杯恒大2-0非洲冠军将战拜仁 视频
  • 娱乐BTV要求郭德纲道歉 回应:何必矫情
  • 财经社会抚养费遭挪用成普遍现象
  • 科技福特发布首款自动驾驶汽车原型车(组图)
  • 博客中国铁路帝国的危机 冬季游美国亮点在哪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新版四六级听完就收卡遭吐槽 聚焦四六级
  • 丁志杰: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大有可为
  • 张化桥:A股的未来十年
  • 张炎夏:计划经济与计划生育
  • 姚树洁:从曼德拉说起南非与金砖五国
  • 陶冬:联储政策揭晓 市场情绪底定
  • 徐洪才:大陆经改重在落实
  • 苏鑫:我为什么喜欢看电影
  • 郭世邦: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带来什么
  • 叶檀:中企满身是美债?
  • 端宏斌:中国大妈炒比特币是个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