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时代讲述“中国故事”

2013年11月29日 14:36  《中关村》 微博

  我们面向世界、面向子孙讲述曹雪芹的故事,正是寻找我们自己的文化魂魄、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一种努力。

  文 本刊记者 吴炜 摄影 刘继文

  “世界是平的”。 这是一个越来越全球化的时代,网络已经贯穿了全世界,经济和科技日益使全球连为一体。那么,在全球化的时代,怎样才能标示出一个民族的身份和一个地域的个性?

  一个答案便是文化。一个美国人和一个中国人何以区分,其肤色和体型并非关键,不同的文化传承才是其更本质的因素。

  原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认为:在全球化的时代,世界上的人穿一样的衣服,住一样的房子,用相同的交通工具,甚至吃一样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挖掘与张扬本土文化的个性,显得更有意义。

  此外,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相比,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和软环境。有学者指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全然矛盾,把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素与现代化变革中的需求结合起来,应是一个民族实现现代化的最好选择。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在北京海淀纪念曹雪芹,挖掘“曹学”和“红学”的内在意蕴,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文化瑰宝的重光

  9月22日,由北京曹雪芹学会发起,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北京曹雪芹学会联合主办,中共海淀区委宣传部、北京植物园共同承办的“第四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开幕。该文化艺术节前后持续一个月。

  这一届文化艺术节突显了中国的曹雪芹研究、传播机构与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世界文学大师纪念馆所的国际交流。遍布全国的24家曹雪芹红楼文化发展联盟成员全国联动开展了纪念活动,并通过红楼主题传统戏曲演出及“中国经典图书漂流”等活动增强了群众参与度。

  在曹雪芹逝世250周年之际,文化艺术节的举办既是对文学大师的缅怀,也是为了文化的发展。正如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说的:“文学大师和红学宝典是民族文化的旗帜,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源泉,文学大师不仅仅属于过去更属于未来。”

  北京曹雪芹学会会长胡德平认为,曹雪芹和英国的莎士比亚、西班牙的塞万提斯一样,用文学的火把给人以真情,给人以温暖,给人以诀别旧制度的勇气。《红楼梦》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已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中注入了代代相承的历史基因。民族的大师与经典,值得我们牺牲一切去珍视和呵护。

  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金元浦则指出:“《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库,这里隐藏着封建时代中华文化的基因,这里有伟大的政治。”

  确实,曹雪芹的生活贯穿了从贵族到普通人家再到穷困潦倒者等各个社会阶层,《红楼梦》写出了官宦、酒鬼、侠客、市井小民,甚至妓女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涉及了各个学科,如建筑、服饰、民间习俗、谚语、灯谜、诗词歌赋等,是一部令中国人骄傲的百科全书式的小说。

  在中国的历史上,不乏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但曹雪芹只有一个。《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珍品,不仅具有民族性,也具备世界性,它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把北京放在世界文化版图来观察,若要选出这座城市的代表性灵魂人物,曹雪芹可能是首选。

  品赏《红楼梦》、纪念曹雪芹的举措,可以使曹雪芹的文采风流和《红楼梦》的美轮美奂在某种程度上复活。现在,一系列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据北京市海淀区委常委陈名杰介绍,随着2011年“曹雪芹西山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深入挖掘和展示曹雪芹在北京的文化足迹,北京市及海淀区有关部门已启动了“曹雪芹西山故里”、白家疃红学小镇,以及逶迤其间的曹雪芹小道等文化项目的规划与建设。未来的北京西山脚下将形成一个让人全方位了解曹雪芹,欣赏、研究“红文化”的场所,这里有望成为北京作为世界城市的一个传统文化地标。

  其中,“曹雪芹西山故里”项目将以黄叶村为核心,部分复建正白旗旗营,营造曹雪芹生活时期的历史空间,使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在北京植物园中得到完美的融合,为北京市打造一个新型的文化精品项目。

  种种迹象表明,海淀区委区政府通过举办“中国的曹雪芹,世界的红楼梦”为主题的文化艺术节,不仅引导广大群众了解曹雪芹,达到传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也推动了“三山五园”与“西山故里”等历史文化景区建设。

  在某种程度上,海淀区正在推动的,不仅是一项文化事业,而且是一项文化产业。

  在经济发展日益走向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在各个方面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用产业化的方式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并实现其可持续性发展,是一种可行的方向。

  文学巨人就是国家名片

  地因人而名。“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词句,其中“人杰地灵”的一个解释是: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如今,这个说法在很多地方得到了印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

  英国莎士比亚文学小镇斯特拉福镇。它的主要景点是莎士比亚故居、莎士比亚中心、圣三一教堂等。这里至今还保存着16世纪的纯朴风景和造型别致的乡村建筑,看不到现代都市的热闹和喧嚣。每年数百万游客因莎士比亚而来,使这个小镇成为全英国排名第二的旅游景点。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数十部小说形成了“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一系列小说里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竟成了众多读者常年进行学术活动的旅游场所。此地原型乃密州拉法耶特县,县政府设在牛津镇。

  而当我们说到都柏林及爱尔兰文学,就一定会想到詹姆斯·乔伊斯。在这里,因一本书而诞生一个节日,因一个节日而使一座城市声名鹊起——这本书就是《尤利西斯》,这个节日就是布鲁姆日(《尤利西斯》里的一个主人公),这座城市就是都柏林。

  谈到日本文学,人们很可能会想起川端康成的小说《伊豆的舞女》。尽管小说已经出版了80多年,但伊豆的汤岛温泉依然是众多访客乐于光顾的地方。如今,小说中伊豆的旧天城隧道、河津川的溪谷以及木桥对岸的福田家成为了观光步行道景区。

  而在中国,如果不是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引起的巨大轰动,高密这个位于山东半岛中部、胶莱平原腹地的县级市现在也许不会这么令人注目。这里本来就有高密茂腔、扑灰年画、剪纸、泥塑这民间艺术“四宝”,还有齐相晏婴、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清代大学士刘墉等“高密三贤”,但现在真正让它“热”起来的是莫言。

  本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的重点活动“大师与经典:文化遗产的国内传承与国际传播”国际文化论坛,让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曹雪芹四个世界文化伟人故居纪念地的高层管理者、研究者聚集在一起,分享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经验,并展开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对话。从全球视野和中西视角出发,大家研讨了世界各国文化伟人对于本国当代社会的影响及其在其他文明中的传播历程和经验教训,并倡导为建立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和谐世界”贡献一己之力。

  “和谐世界”的一个要素就是各种文明都应该有自己的具有识别性的文化遗产和文化人物,各国家、民族互相尊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现在,在中国首都北京,在 “文化之海,艺术之淀”的海淀,文学巨擘曹雪芹被隆重纪念,其在西山黄叶村的故居被重新发现并保护,供人们游览、瞻仰、回味,正是因为曹雪芹的地位极其重要,完全可以代表中国在世界文化景观中赢得一席之地。

  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

  文化学者王鲁湘认为:21世纪以后,我们整个国家也好,整个民众也好,包括知识界也好,渐渐有了一种本土文化的自觉。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们有过文化热,当时的思潮既有批判性的,也有寻根性的,这两种理念其实是齐头并进的。其中寻根派不是简单的复古,它是在现代化的语境、国际化和文化对话的背景下面,开始真正地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而且从正面、积极的角度返古致新,对传统文化更多地进行正面的、积极的阐释,尽可能从古人和古文献中去发现现代性,或者值得再造的文化元素。

  因为同根,才能凝聚。可以说,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英国莎士比亚出生地国际信托基金会的戴安娜·欧文指出:“文化可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民族身份的提升。在我们繁忙的生活中,文化提供新的空间,让人们表达自己,建立信任、建立对话,还能促进我们形成政治联盟。”

  在当下的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正在受到更多的重视。北京市的2016年高考改革方案,将语文分值从150分调到180分,英语从150分调到100分,并在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将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可以预计,像《红楼梦》这样公认的古典文学名著会被中学列为重要的传统文化读物,并被师生研读、弘扬。

  在中国台湾,人们随处都能体会到中华民族提倡的“温良恭俭让”,民间社会少“戾气”(“戾气”更多在政治圈),这和台湾重视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承有关。台湾在小学、高中都开设了专门的“国文”课程。而在校门之外,也到处弥漫着传统文化的氛围,从杜维明、余英时、成中英、刘述先等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的极力鼓吹,到《东风破》、《菊花台》、《青花瓷》之类流行音乐中绽放的传统元素,人们都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台北市区从北往南排列着几条主干道,路名依次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此外还有“四维”、“八德”之类出自“四书五经”的路名,处处展现儒家之风。

  在六十年代以前,韩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韩国人也是被人瞧不起的民族。而在几十年后,韩国人在世界上以团结、民族主义、勤奋好强、整洁、认真而闻名,并由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一跃进入世界发达国家之列,制造了著名的“汉江奇迹”,被认为有背后有儒家文化的影响和推动。

  所以,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它内蕴着民族前行的力量。因此,金元浦认为,纪念曹雪芹不仅仅是赞誉曹雪芹,也不仅仅是赞誉红楼梦,而是赞誉一个民族的故事。“今天我们纪念曹雪芹,办纪念馆,其实是为中华文化的未来买一张入场券。”

  在今年8月20日的一次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我们应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现在,我们面向世界、面向子孙讲述曹雪芹的故事,正是寻找我们自己的文化魂魄、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一种努力!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河南进京上访者被押回路上刺死截访者
  • 体育国足排名近10月最佳 恒大向左国字号向右
  • 娱乐王力宏新婚谢祝福 小10岁娇妻被疑有孕
  • 财经任志强答北京房价何时降:除非国务院搬走
  • 科技美建成失窃手机数据库:被盗后无法使用
  • 博客赵普:《爸爸去哪儿》不是亲子教科书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90后毕业求职:要求不加班不打杂不喝酒
  • 吴玉慈:养儿防老到养儿爱老?
  • 永新人:银行受保护的好日子快到头了
  • 叶檀:3800万人中断社保没什么大不了
  • 齐格:美国人一定看透了中国人的心
  • 尹中立:从三中全会看股市的重大机遇
  • 刘杉:比特币是伟大货币创新
  • 梁建章:全面放开生育对中国的好处
  • 刘远举:该不该支持张艺谋超生
  • 王小广:中国商业地产总量仍不足
  • 易鹏:GDP差距背后的明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