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融资机制亟待改革

2013年11月25日 13:43  《小康·财智》 

  中国有很多隐性债务,包括地方政府负债,养老缺口,如果把所有可能的或者隐性债务加在一起,可能高达GDP的100%左右。

  黄益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推动新型城镇化需要巨额投资,这就需要寻找渠道筹集资金。目前,城镇化融资,总体上看,主要是地方政府作为投资主体。过去这种模式对于支持中国经济增长发挥了很大正面作用,但考虑到可持续的问题,地方政府作为融资主体存在一些难题。客观上看,需要由政府来筹资,来支持城镇化,但我们缺乏正规、合理和可持续的融资渠道。实际上,没有太多的钱可以直接从财政收入里拿出来支持城镇的发展。

  我们经常说,在中国财政体制里,尤其是地方政府这一级,事权和财权不匹配,需要做的事情很多,钱不够多,这是一个客观矛盾,下一步如果我们要真正推进新型城镇化就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同时,地方政府的负债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大的宏观经济风险。2011年的时候,国家公布了一个数据,认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概为10.7万亿,在当时相当于GDP的27%。目前,政府正在重新查到底有多少,数据还没出来,但每个学者、官员都有自己的估计。不管是一个什么样的数据,我的看法是,现在地方政府的负债确实比较多,但不见得马上面临财政危机,或者是债务风险。因为中国中央政府的负债占GDP的15.5%,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个数字在全球来看都是相当低的。

  不过,我们有很多隐性的债务,包括地方政府的负债,养老的缺口,把所有可能的或者隐性的债务加在一起,我们做了一个匡算,可能也高达GDP的100%左右。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不是到今天就要爆发,但是债务的压力其实已经相当大。

  在我看来,我们面临的更大问题可能是个流量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存量的问题。流量的问题困难在什么地方?就在于是地方政府借钱,但是在一定意义上面临的是一个软预算约束。在去年财经会议上周小川行长讲话,讨论地方政府负债和货币政策的问题,他的一个重要判断就是过去我们货币政策管不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面对的软预算约束。

  这个问题不解决,软预算约束继续下去,我们早晚有一天要爆发债务危机,这是我认为在新一轮的城镇化当中要特别防范的一点。

  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方面需要钱,另一方面又要防范债务风险,怎么办?核心办法有两个:第一,开辟新的可持续的融资渠道,而不是单一的依赖政府向银行借钱。第二,硬化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通俗地讲就是,谁借钱,谁负责,不能像现在这样的一个糊涂账。这其实意味着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官员考核的问题。城镇化,我最担心的问题就是成为新一轮的用投资推动GDP增长的一个运转,这以后可能是灾难性的。

  具体来说,几个渠道有可能以后用来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投资需求。

  第一,解决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不匹配的问题,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能够控制的或者是能够运用的财政收入。目前来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在总的收入当中的比重比较小。怎么样增加地方政府合法合理的收入,使得他们有资源可以支持城镇化的建设,这是我们在这一次财税改革当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按照国际惯例,就是要发展增债,但是增债的核心就是要有一个能够独立评估的资产负债表。

  此外,转移支付和更多地利用民间资本,利用资本市场,这些也都是可以利用的融资渠道。在这里面,我们还有很多创新的工作可以做。

  (注:本文由本刊记者刘彦华在对作者采访基础上整理而成,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东伊运”承认发动天安门恐袭事件
  • 体育NBA-加索尔20+10湖人三连胜 视频
  • 娱乐英媒:布莱尔邓文迪曾背着默多克多次私会
  • 财经任志强批央视“房企欠税报道”愚蠢无知
  • 科技奇虎360诉腾讯垄断案明日开审
  • 博客张艺谋发言人:回应“超生”质疑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28岁女生连考6年公务员 99万人国考
  • 朱平:比特币能接棒房地产吗
  • 金岩石:股市指数将上涨一倍以上
  • 水皮:许家印的胆肥了吗
  • 林起:欠缴3.8万亿土地增值税真相
  • 张庭宾:中国会出现倒闭银行吗?
  • 薛兆丰:权利从来是人赋而非天赋的
  • 叶檀:延迟退休为什么行不通?
  • 姚树洁:青岛石油爆炸暴露安全漏洞
  • 马宇:实化改革小组必须弱化发改委
  • 姚树洁:即刻失败证明政府扳不过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