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市场化过程中 政府不能仅扮演“守夜人”角色
每经记者 王雅洁 发自北京
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今年11月1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这说明中央已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逐步厘清。
在医改专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眼中,《决定》推出的关于政府与市场的改革措施并不意味着政府将仅仅扮演“守夜人”的角色,在市场化的过程中,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加强市场监督,弥补市场失灵。
曾参与国务院新医改方案撰写的李玲认为,“放权让利、市场竞争、调动创收积极性”的常规改革思路,在她看来并不能通用于所有领域,医疗服务领域就是个例外。
医疗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有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它不像一般的市场经济,可以自由选择。这种不对称,导致优质医疗资源向大城市和大医院集中。市场竞争中能自然形成的公平性,在医疗市场里却需要人工培植。
“我的基本观点一直没有变,就是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但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关键是政府如何作用,市场如何作用。”李玲曾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是普通产品,而是福利性的,每个需要的人都应该能够获得,所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市场机制的本质是优胜劣汰,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医疗卫生领域当然不能排斥也要引入。不过,由于医疗卫生服务的特殊性,市场机制在医疗领域要有自己特定的表现形式,市场机制的设计也比一般设计要复杂和精密得多。所以,要实现医改的目标,首先要做到坚持政府主导,合理调整和回归政府职能,同时科学设计和维护市场机制。
李玲强调,不能简单认为“政府主导”就是政府投入公立医院,“市场主导”就是开放医疗服务市场,政府补贴需方。
实际上,“补贴需方”也要政府出钱,“补贴供方”也要引入竞争。医疗卫生是一个综合体系,包括筹资、服务提供、管理监督以及药品供应和人才培养等配套体系,应厘清政府在各体系中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