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日前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论述,是对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也必将是深化金融改革的总遵循。
在统筹推进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全方位改革蓝图中,重点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也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一明确的改革思路,既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也契合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一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论述,较之此前一直强调的市场“基础性”作用,有了重大改变,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基础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唯此,才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质就是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该交给市场解决的完全放开给市场,政府腾出更多精力管好宏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此前曾说:“市场是看不见的手,政府是看得见的手,我们不能让看得见的手成为‘闲不住的手’。”这一形象的表述,准确的阐述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在现实中,我们不难看到,在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背后,都有地方政府那只“闲不住的手”在忙碌着,造成资源错配。因此,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要“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创造一切条件让“看不见的手”在更大程度上、更广范围内,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政府要加快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基础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基础就是要建设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一方面,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金融角度看,必须承认,当前中国金融业中的一些体制机制性弊端,与现代化的金融体系要求还不相适应,中国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距离,金融体系中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与潜在风险,亟待防范与化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必须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过去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奇迹,但过往唯GDP马首是瞻的发展观,也带来环境、资源甚至人民利益的牺牲,造成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而今,这一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在中国经济“第二季”,要打造经济升级版,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心是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就要通过全面系统的改革,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调结构促转型为落脚点,金融业要加快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不管是正在有序推进中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还是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等,其所指向的,均是要通过改革的深化,让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推动金融业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深化金融改革始终是经济体制改革题中应有之义,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环节。金融系统全体员工要深刻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大会各项要求,深化金融改革,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肩负起续写中国奇迹的金融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