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穿越历史和未来的创新力量

2013年11月08日 13:23  《中关村》 微博

  Zhongguancun : through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the creative force

  未来各个国家的竞争实质是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创新大战。谁创新,谁有未来;不创新就没有未来。中关村成了中国占领世界创新制高点的主战场。

  Future competitiveness of each country is essentially a worldwide innovation war. Who innovation, who next ; without innovation there is no future . Zhongguancun has become China occupied the commanding heights of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the world innovation .

  文 张景安(北京)

  中关村是中国最密集的智力聚集区,几十所大学聚集于此,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中关村还集中了中科院等一批国家级的科学院以及一些国家部委的研究所,也集中了大批科技企业。这里也是全世界最集中的智力密集区之一,是国家的实力之所在。从历史到现在,以至于未来,它一直是中国科技创业、创新的桥头堡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引擎。

  中央政治局领导来中关村学习,标志着中国拉开了创新驱动的帷幕,开始走向创新强国的新阶段。未来,中国将成为一个引领世界发展的国家。首先,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必须这么干;其次,中关村人有信心、有条件能达成这个目标。

  中关村在历史事件中

  扮演重要角色

  解放以来,中关村发生的一切都在直接和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进程。虽然中间不乏挫折,如反右派等政治运动曾经发生在这里。但是,中关村给国家办好事也是最多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关村发生的一切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有几个伟大的事件:

  第一件大事,1978年科技大会的召开,揭开了邓小平时代的开始。科技大会的召开,中关村所起的推动作用很大。早在邓小平召开科技大会前一年,1977年8月8日,他主持召开了一个科教座谈会,请了30多位专家,会期四天,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之后邓小平在中关村通过调研,倾听了科技界的呼声,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当时召开的科技大会解决了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解放了生产力,恢复高考。邓小平有两句话,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这之前,知识分子被批判为是“臭老九”。正是这次大会,真正把知识分子提高到了应有的位置。第二句话,提出“知识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恢复了科学技术的地位,让科技人员无所畏惧地去探索真理。另外,学习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第二件大事,恢复高考。为了解决高素质人才缺乏的问题,中央决定恢复高考。有些专家提议走考试和选拔相结合的路子。邓小平认为这样无法操作,他坚持统一考试。消息一宣布就激起了那一代年轻人的热情,年轻人的求知欲望空前高涨,当时,《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关村的灯光》,说的是中关村的灯光彻夜未灭,年轻人都开始学习。中关村的灯光是黎明的灯光,是希望的灯光。正是这一灯光(恢复高考),让国家培养出一批接一批的科技人才;也正是这一决定,让中国可以维持几十年的奋斗,让国家成为世界强国。正是在中关村的一个楼道里,陈景润算出了哥德巴赫猜想的结果,影响了当时很多要论证这一猜想的科学家,也影响了那一代人。邓小平抓了这一典型,在科技大会上动员全国的年轻人投身到学习的浪潮中。

  第三件大事,从中关村开始,爆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党中央开始拨乱反正。胡耀邦引导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党中央又纠正了“两个凡是”,要求实事求是,既要坚持毛主席的思想,又要改正毛主席的错误;毛主席没有做的我们也要继续做。这样,既不否定毛泽东,还要把他错误全部要纠正。毛主席没有说的我们也要发展。这是小平同志的基本思想:解放思想,团结起来向前看。可以说,中关村知识分子的呼声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心声。

  中关村的作用在历史几个阶段体现出来了。中关村的科学家是最拥护改革开放的一群人,他们最早提出改革开放,他们是中关村的知识群体的基础,他们的愿望和呼声是中国改革最强大的力量。中关村的知识分子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和中流砥柱,他们始终站在改革的第一线。

  中关村30年创业创新

  对中国贡献巨大

  科技大会影响巨大,1977年小平同志第三次复出后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解放思想,又抓了人才。小平同志定下了政策,让大家去创造。当时,中国有两个改革创新:一个是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这之后,是办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已经占了半壁江山,让整个农村改天换地。在城市里也有异军突起,那就是民营科技,让科技人员创办企业。1980年,中央做出决定,由中科院派代表团到美国去学习访问,陈春先去了,看到了外边的世界,看到了硅谷的发展。他提出中国应该做这样的高科技产业。回来以后,他撰写了报告,得到了胡耀邦等中央领导的支持。陈春先开始在中关村创办了企业。由此,拉开了中国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序幕。这是中关村自主创新的起源。

  一批科技人员走出高楼深院,冲突原有旧体制的束缚,在改革中探索出一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四自原则指导下的高科技之路,一直发展到现在。他们创办的企业最初被称为民办科技,后来又叫民营科技,它拉开了创新创业的大门,也拉开了中关村三十年的高科技产业化和创新创业的征程。

  中关村30年的发展道路的确相当了不起。第一,中关村人冲破了高楼深院,创办了企业;第二,它发起了重大的体制改革。他们创办的企业是私有制,私有制在当时中国来说是一个禁区。当年,私有企业就是资本主义,科技人员自己办企业,办的是私有企业,这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影响到了整个中国后来的发展。一个国家不能都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单独承担不了创新创业的大任,它应该搞基础设施建设和从事垄断行业,把竞争行业交给市场。有关我们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探讨,中国怎么搞经济问题,中关村起了重要的作用,它本身也是议题的重点之一。中关村对国家的贡献非常巨大。从国家的经济道路角度,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中关村始终引领国家经济的顶层设计。走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之路,中关村是实践者、创造者、引领者和示范区。从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关村又是科学的主战场,它涵盖了中科院、高校等主要研究机构,两弹一星等军事科技、国防科技,农林水气科技,还有前沿科学,公益科技,如气象、地震的研究等,很多都在中关村。公益科技和基础科技由国家主办,而技术开发走市场化的路子,对我国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30年来,中关村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30年前,国内学者在国际上发表不了多少篇论文;现在人才济济,研究机构和研究的东西明显和以前大不一样。包括清华、北大等知名院校里面的几十万学生,素质很高。如今,清华、北大等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的主要领导都留过学,在世界著名学府学习过,他们都是国际化的高科技人才。

  进入21世纪,世界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这是创新科技决定未来的世纪。由此,中国政府提出“科教兴国”的主张,建设创新型国家,要达到两个百年的目标:第一个百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从根本上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用我们自己的智慧建设国家、建设产业,而且在若干年内,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第二个百年,成为社会主义强国。要实现这些,中关村是重要的基地。

  未来各个国家的竞争实质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创新大战。谁创新,谁有未来;不创新就没有未来。因为新技术革命,如今天的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3D技术、智能制造等新技术已经成为全世界重要的生产力。跟不上这些技术的创新步伐,就有可能掉队、落伍。所以,中关村又成了中国占领世界创新制高点的主战场。中关村科技园区担当起了重任。

  成为世界的创新中心

  还需几方面努力

  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实际上是学习发达国家的阶段,以引进为主。发展道路以资源驱动、投资拉动和模仿为主。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量资源被浪费,大范围生态环境被破坏。现在,我们提出既要发展,还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发展很好,但房价很高,路很堵,空气很差,水很脏,这四个问题却没解决。未来发展既要解决创新,也要把这些问题解决掉。这就是我们要面临的“科技要引领未来,科技解决民生,科技创造财富,科技改变生活”。中关村应该站在第一线。

  另外,我国要建设成一个大国强国,要有影响力,中关村要作为世界的创新中心。中关村的发展非常快,国家发展也很快,但是我国总体上与外国相比,整个国家的模仿能力挺强,创新能力差。前不久,美国和世界一些战略家到中国来评估考察,他们认为,中国整个的创新能力还不高,但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在孵化创新方面有了很多引领的地方。正是中国创建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大地影响了中国,改善了整个国家的创新环境。

  中关村是有影响力的创新中心。我国在创新方面有很多好的地方,得益于中关村办园区的示范作用,中央国务院超前部署,提出未来发展要站在制高点上,实现创新驱动。我国的创新驱动,要由过去的投资拉动、资源消耗和拼人力、学别人的道路,转变为靠智慧来驱动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中关村要首当其冲做示范。党中央集体来中关村,就是希望中关村在创新驱动方面为全国起到示范作用。

  总书记说,中关村要发挥创新驱动的引领作用。创新驱动将改变中国以资本驱动和资源驱动为主的发展模式,带领中国转型到以创新驱动和技术驱动为主的发展模式。

  总书记讲了五件事,我结合到中关村,认为其大致的意思是:第一,中关村要实行科技经济的结合。第二,中关村作为创新中心,要提高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第三,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第四,中关村要营造好的政策环境,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第五是开放,要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科技和经济的结合是指,中关村要成为改变生产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中关村可以做很多事情,首先是创造新的东西,在战略新兴产业里创新创业;其次是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空间很大,中国有400多个产业,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位于产业链低端问题非常突出。例如一支笔,关键零部件要在国外生产,中国生产赚取的利润是几毛钱。如果能够自主生产或者采用新技术,我们赚取的利润将提升成十上百倍。未来的创新驱动将促使我们更开放。企业只有更开放,才能提升创新能力。创新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寂寞的长跑,多数失败少数成功,有的甚至可能要历经几代人的奋斗。

  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模仿多,创新少。如今,创新面临着三大问题,第一是垄断,要反对垄断,形成竞争。第二是资金缺口,资金涌进房地产,造成老百姓买不起房子,需要用钱的地方却没有足够的资金,大量的创新公司因得不到资金的支持而半途而废。第三,对知识产权的漠视。企业面向眼前的多,面向长远的少;面向国际市场多,面向国内市场少;模仿山寨多,独创少;创业多,创新少。要创新驱动,就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些不足之处。中关村要真正成为以知识技术来驱动发展,改变过去那种靠资源和投资的模式,创造出一个新的天地。

  人才也很重要,中关村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凝聚了很多力量和人才,随着时间的累积,中关村会凝聚世界一流人才,因为必须有世界一流人才,才能干出世界一流的事情,还需要有世界一流的体制机制和创新的环境。

  我觉得,中关村的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习阶段,模仿和学习别人的先进科学和技术;第二个阶段是竞争,中国企业开始于国际企业平等竞争;第三个阶段是引领阶段,即用创新驱动来引领世界,这是全国人民的希望,也是中关村人伟大的历史使命。在未来,在某些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将会是中国引领世界发展。

  我坚信,中关村未来发展必将出乎所有人之意料,有很多奇迹出现。回想几十年前的中关村,一个立交桥的竖起,被大家认为是神奇,现在立交桥、地铁、高铁都成了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原来的中关村几天卖不了一瓶酒,老百姓买不起,如今的中关村,30年走完了西方上百年的路。中关村不可小视,中国的发展不可预料,中关村未来的成就,必将让世界大吃一惊。它会成为未来世界的一个高地,从而引领全世界向前发展。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将引领世界。

  (作者系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

  链接:

  张景安的中关村记忆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先生和中关村有着很深的渊源。首先,张景安在中关村上学,曾就读于北师大、中国人民大学,后来留校在中国人民大学做团委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张景安作为校团委书记,带着78届新招来的大学生,感受到整个社会有一种“天翻地覆”的感觉。那个年代,张景安亲历了“中关村的灯光”,他感慨道:“那是黎明的曙光,也是中国兴旺的开始”。恢复高考的消息一发布,每个夜晚,在路灯底下,都是学习的身影。从1977年底开始,中关村的灯就亮了,“那是一种不得了的景象。当时新华书店所有的书都卖光了,简直堪称神奇。”

  张景安后来的人生道路,也与中关村紧紧地绑到了一起。从人民大学到国家科委体改司,张景安一直专注于民营科技改革,一直在围绕推动改革做事,他认为中关村是体制改革的实验田。

  张景安成为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主任后,直接管理园区工作,负责高新技术园区改革。30年来,他的工作一直与中关村紧密联系,为中关村服务。他对这里有深厚的感情。亲历了中关村30年所有的发展,他成了中关村发展的见证人之一。

  张景安认为,中关村的改革和30年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也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今天的体制与当年已经大不一样,原来干部是终身制,由于改革,干部队伍才有了年轻化和专业化,这本身就是政治体制改革。

  张景安直接参与了国务院1999年有关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批复。命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议,就是张景安参与起草的。在讨论时,他们提出来这一说法。后来中央采纳了这个意见,认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提法比较好。

  在张景安看来,中关村是一个科技创新的代名词,它已经成为一个世界闻名之地。他期盼着中关村能够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真正起到自主示范引领的作用,带领国家走上一条光明大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光明。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山西省委附近爆炸案告破嫌犯被抓
  • 体育策划-恒大冲亚洲之巅!天河谁当英雄
  • 娱乐传张学友移情女助理 住张妈豪宅逼走正宫
  • 财经专家:每年延迟退休数月对个人影响不大
  • 科技Twitter纽交所上市首日涨73%
  • 博客黄文炜:日本人下跪是一种怪异现象
  • 读书皇宫婚前性教育:谁是皇帝第一个女人
  • 教育教授强令女儿弃中文学金融 新浪教育盛典
  • 洪平凡:欧美央行的堂吉柯德精神
  • 马光远:作秀式调控是房地产紊乱之源
  • 陈永昌:中国养老面临五个独特问题
  • 徐斌:本周末决定中国未来十年命运
  • 端宏斌:一篇文章搞懂中国的房价
  • 张捷:美联储QE政策前景及影响分析
  • 刘杉:促改革将替代稳增长
  • 华生:土地制度改革六大认识误区
  • 水皮:李克强公开课究竟讲了些什么
  • 沈晓杰:孙杨是考驾照寻租链上的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