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片经济学

2013年11月04日 23:59  《商界》杂志 

  张得鑫

   每年,好莱坞都有不少大明星、大制作的A级大片华山论剑,但也仍然有低成本的二流B级片在笑傲江湖。这跟企业生存是同样的道理:商业从不拒绝花小钱办大事。

  烂片的诞生

  “庇护所”的联合创始人大卫·迈克·拉特是个以“残暴”闻名的制片人,据说他的“建议”常常把年轻导演们弄哭。此刻这个暴君站在公司办公室里,脚上却穿着一双旱冰鞋。“庇护所”的办公室是一座大型仓库,由于空间够大,又没有隔离分区,拉特就常常在办公室里滑旱冰办公。业绩长势良好,他们还把街对面的仓库也买下来了。

  “烂片太少了,我们要去抢占这个市场!”拉特夸张地举起右拳喊道,接着又说,“那是胡扯。我们没有故意拍烂片,而是尽可能地用50万美元拍一部好电影。”

  他指的是最近风靡网络,却被骂得体无完肤的“奇葩”电影《环大西洋》,这部电影山寨自华纳兄弟投资1.8亿美元的大片《环太平洋》——的海报。其整体投资只有50万美元,但这也比“庇护所”的其他影片高得多:“庇护所”大多电影的投资都在每部20万美元左右。

  这决定了《环大西洋》等“庇护所”电影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不得不疯狂控制成本以保证出品。

  好莱坞的大制作影片,一天拍一页剧本是常有的事,但对“庇护所”来说,一天必须得拍上十几页的剧本才能赶上进度。他们通常会在2周内完成一部电影,《环大西洋》拍了15天,已经算是“长周期”了。

  《环大西洋》的制作班底大多是临时聘来的自由职业者,由执行制片人控制进度,进而控制成本。执行制片人从进入“庇护所”那天起,就得学会如何“用最少的钱拍尽可能好的电影”。免费的外景地、赶场般的拍摄速度、精简的工作人员,再加上便宜的新人演员,这是“庇护所”的运作基础。

  加州伯班克的“庇护所”总部,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同于其他单纯拍电影的好莱坞工作室,“庇护所”有自己的剪辑室、试镜室和销售办公室,甚至还有自己的特效班组。《环大西洋》令人喷饭的特效就在总部制作完成——其特效班组加上临时工也只有15人,他们在制作《环大西洋》的同时还得处理其他5部电影。而《环太平洋》的特效由多达数百人的团队制作完成。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环大西洋》给“庇护所”带来了20多万美元的盈利。“我们能保证每部电影都能赚到12.5万美元到25万美元的利润。”拉特对此十分自豪。

  2013年,“庇护所”要推出26部电影。包括《环大西洋》在内有5部“山寨片”,其他都属类型片:重口味的恐怖片和灾难片、低俗的性喜剧,或是以小狗为主题的圣诞电影。自1997年成立之后,“庇护所”一直被大制片商挤兑,苦无出路。但2004年一次巧合,他们与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拍了同一部电影,虽然水准相差很远,但美国影片出租业的龙头百视达公司购买了10万份拷贝。从此他们便转战B级片,每年差不多都要推出20多部影片。9年以来,从没有一部影片亏本,2012年,该公司纯收入是500万美元。

  “我们很重视数据,成本是关键。”拉特说。“庇护所”按照需求将成本划分为三类:拍给电视台,如美国的科幻频道(SyFy),大约是100万美元;20万美元级别的是“性喜剧和恐怖电影”;如果通过购买素材剪辑而成的恐怖片是最后一档,制作费必须控制在10万美元以下。“其实我们99%的预算都没有超过100万美元,成本少的片子总是卖得很好。”拉特说,“因为我们从不为观众拍电影。”

  谁在买烂片?

  即使“庇护所”志在用小成本拍出尽可能好的电影,然而对制片商来说,首先得有这50万美元才行。我们可以先回到2012年的美国电影市场(AFM),这个全球最大最重要的电影交易市场,是“庇护所”每年的重要销售场所,这时候就该“庇护所”的另一位创始人,负责销售的大卫·里马维登场了。

  “我们半数的拍摄资金,都来自网络销售。”里马维介绍说,他们的客户遍布欧洲、东亚及中东,全是DVD发行商、网络流媒体,或是电视台。此时他正在接待本周以来的第60位客户,一个叫做谢弗的欧洲老主顾。

  “你知道现在庇护所的电影在网飞(Netflix)上的评分有多低吗?”谢弗刻薄地说,“你们的影片全是一星,半星!”

  里马维不为所动,只催促他继续看“庇护所”2013年的影片目录。谢弗在《环大西洋》的名称上停顿下来,介绍上写着“外星人入侵!人类反击!”另一个“卖点”则更吸引他:“草案来自华纳兄弟的《环太平洋》”。

  谢弗挑剔了半天,其实只想压压价,他最后买了“庇护所”19部电影,主要是纳粹片、僵尸片,或是纳粹变成僵尸的电影,但包括《环大西洋》在内的所有山寨片他都要了。

  实际上,此时目录上的大多数电影都只有一个名称和概念而已。但是,只要有发行商付了预付款,“庇护所”就能马上在2~4个月内制作完成。预付款通常是5000美元~2.5万美元,“但《环大西洋》是大制作,有巨型机器人和海怪,还发生在日本,得要5万美元的预付款。”里马维说,但谢弗对《环大西洋》最感兴趣,因为该片会在华纳兄弟的年度大片上映之前出炉。

  如果没有买家,有再好的点子“庇护所”也不会开机。找准客户和需求,生产通用的产品,可谓是“庇护所”的首要原则。

  有时候,一部所谓“突破性的鸿篇巨制”其实是这么来的:一位日本的发行商问他们能不能拍一部大鲨鱼和大章鱼打架的电影,他可以投资。拉特说,没问题。然后他们就用12天拍摄,总计2个月的时间出品了《巨鲨大战巨型章鱼》。

  这部为日本发行商量身定做的影片被拉特“微调”了一些细节,便可以在所有平台畅销。另外,概念稍作改变,新电影《八爪狂鲨》便又出炉了。这种灵活的、目的性极强的生产过程,让庇护所“在音像店消亡和流媒体崛起的换档时刻,抓住赚钱的机会。”一位电影学教授评论说。

  流媒体,如网飞和亚马逊[微博]实时视频等也是“庇护所”的重要客户之一。与传统DVD租赁商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需要充实自己的展示架。

  但这些新兴的客户也给“庇护所”带来了不少烦恼,“网络上有评分和点评,观众们会先看点评,再考虑要不要看电影,这比租DVD只看名称和简介要麻烦多了。”里马维说,就像发行商们抱怨的那样,庇护所在网络上名声很差,只要是庇护所的电影,有些观众连看都没看,也会评上“半星”。

  不过,重点并不在于电影好不好看或观众喜不喜欢。观众在大量烂片中挑选精品的过程,能“加倍感受到新内容的丰富”。而在网络的无限世界中,观众搜索关键词,比如“鲨鱼”、“吃人”,能搜索到数十页的影片列表,这能让用户产生满足感。

  “重要的是有很多影片在那里,想看就能看。”里马维说,即使观众并不会真正去看。“庇护所”抓住的正是中间平台的需求,这让他们的产品在生产之前就已经完成了销售,能为更大量的小成本制作维持充裕的现金流。

  “关键词”电影

  电影毕竟是创作性与艺术性的产品,每年要进行大批量的流水线制作,内容不可或缺。拉特亲手“发掘”了不少编剧或导演。

  五年前,派瑞·霍顿只是一名实体音像店的小职员。每天,他会把新到的影片按名称排列进货架,然后他就注意到了“庇护所”电影。

  这些电影从来不在院线上映,有着类似的“关键词”名称,几乎没听过的演员名字,老套的性感、恐怖元素……霍顿出于兴趣,为“庇护所”的电影开辟了专区,制作了一个粉丝博客。专区和博客意外地都很受欢迎。

  到2011年,拉特出现了在霍顿面前,问他有没有兴趣写剧本。霍顿有一定的文学功底,他陆续为“庇护所”贡献了《萨利姆鬼屋事件》、《夺命双头鲨》等剧本。

  “只要拿到公司提供的概念,编剧们得先用100字左右的梗概‘竞标’,被选中的,要在10天内完成剧本草稿。”霍顿说,所以情节与大片雷同,运用一些常见的、迎合大众口味的桥段很有必要。并且,常常电影的名称就是电影的全部内容。

  这样的内容一般能讨好两类观众,一是类型片爱好者,他们能从取笑电影中获得优越感,另一些则是“不挑食”的主流观众群,在《夺命双头鲨》出品之后,霍顿在推特上发现,有不少观众真的被吓坏了。当然还有对此等烂片深恶痛绝的观众——但重点是,他们过度的批评也会吸引部分观众。

  “庇护所”在公司博客和粉丝博客上,都会要求粉丝们把影片的名字加入到流媒体的“喜好”列表中,这可以增加“公众有需求”的感觉。至于需求是否转化为了实际观影量,并不重要。

  山寨大片,“庇护所”也有自己的道理:实际上大家都是用的相同的“概念”,只不过大制片商花的钱更多。比如庇护所的《美国军舰》,山寨自环球影视的《超级战舰》。但其实“正版”和“山寨版”都是基于同一个桌面游戏改编的,差别就是2亿美元的投资和20万美元的投资。而结果呢,《超级战舰》票房失利,《美国军舰》仍然稳赚。

  “电子商务不会歧视小制作。”拉特说,“大制片商为了2亿美元才拍电影,而我为了20万美元就能拍一部出来。”而往往小制作的投资回报要比那些动辄上亿的投资回报稳当得多。

  过于雷同常常招致侵权诉讼,“庇护所”会迅速地更改封面和名称来安抚对方,《美国军舰》就是因为环球影视的起诉而改成的名字,原本是叫《美国战舰》。不过此类诉讼宣传的成分更多一些,起诉归起诉,环球影视旗下的科幻频道也买了《美国军舰》来播放。拉特对此的评价是:“我们的影片更加超值。”

  值得一提的是,“庇护所”并非外界普遍认为的“山寨”公司,他们每年出品的电影中,“山寨片”不会超过三成,其他都是“原创”。同时,正如拉特所说,他们并没有放弃制作好电影的目标,不过当然是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这样的B级片法则,对企业运营来说,显然“如有雷同,皆可参考”。

  

  编 辑 徐 辉 jobxuhui@gmail.com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西警察枪杀孕妇案:家属拒绝赔偿方案
  • 体育孙杨无证驾驶被杭州警方处行政拘留7天
  • 娱乐张艺谋小女儿首曝光 再婚超生成悬念
  • 财经国家电网特高压新项目评审疑为走过场
  • 科技即刻搜索消失中:产品跳转关停
  • 博客马未都:孩子考第一每晚打一顿?
  • 读书风流乾隆为何对那拉氏皇后恨之入骨
  • 教育"武大版"世界一流大学排行 新浪教育盛典
  • 金岩石:城市化必然加剧城乡两极分化
  • 水皮:地产调控抓住了牛鼻子
  • JohnRoss:中国投资效率是美国的两倍
  • 苏鑫:房企将进入直接融资时代
  • 连平:10月份宏观数据预测
  • 姚树洁:长安汽车挺进欧美10年太久
  • 于晓华:转基因农产品能够增产吗
  • 张庭宾:土地流转信托会是财富陷阱吗
  • 何志成:美国医保改革与啥叫社会公平
  • 李罗力:中国经济有多少个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