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薇薇报道
在人们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可能涉及一揽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寄予厚望时,一条似乎不太引人注意的消息却值得注意。
日前,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下称“联席会议”)制度。这一联席会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共由35个单位组成。主要职责是研究和协调重大的经济体制改革事项,包括协调解决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研究论证重大改革方案;组织重大改革事项联合调研;研究完善改革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协调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各专项试点涉及的重要问题和重大政策等。
“从这个‘联席会议’的建立来看,首先说明改革是有难度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刘业进副教授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新一届政府上台以后,推出了多项改革措施,特别强调了行政职能改革,放活市场,政府回归本位。但除了有利益集团的阻碍外,长时间的经济运行已经形成了制度惯性。这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增加了改革的难度。面对这样的情况,需要各个部委一起成立一个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希望以此减少阻力,协调推进改革。
当前,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任何一项改革所涉及的问题之多,所牵涉的部门利益之多前所未有,因此,在不单设立改革机构的前提下,“联席会议”也被赋予了解决改革协调与执行“短板”的众望。
然而,人们在看到希望的同时,也不免有些顾虑。其中,饱受争议的还属此次“联席会议”的牵头机构国家发改委。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助理教授田飞龙看来,人们会有这样的担忧也是正常。他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发改委现有“小国务院”之嫌。本是一个政府决策的协调机构,但在协调的过程中,因为其作为一个程序的主持者,鉴于程序性的便利,集改革规划和项目审批于一身,削弱了各部门决策的权能。
前身是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国家发改委,自2003年改组成立以来,作为国务院的职能机构,是综合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总量平衡,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调控部门。但刘业进表示,在长期的行政过程中,国家发改委确实出现了一些干预经济的职能。因此,国家发改委自身面临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任,在政府机构新一轮的简政放权过程中,也是被改革的重点机构之一。
对此田飞龙指出,应该还是更多地澄清发改委宏观调控的职能。让发改委成为决策服务性的机构,而不是决策机构。也就是说发改委应该服务于部门之间的协调。而“联席会议”提供了职能回归的可能性。
“因为发改委程序性的机制导致行政权力的错位,因此,通过‘联席会议’行政权的主动调整可以弥补既有行政职能格局的不足,打破部门主义、部门寻租,提供一个更加整合,更加开放的行政程序。这肯定是一个进步。”田飞龙强调,通过“联席会议”这样的机制,会考虑各部门的意见,从而在行政权的配置上,有限地去厘清发改委和各部门决策权能的分配关系。
在国务院的批复中不仅明确发改委为“联席会议”牵头单位,其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召集人。同时,“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发改委,承担联席会议日常工作。并且也对各成员单位提出了工作要求。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研究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问题,认真落实联席会议议定事项;要互通信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作用。
对此,田飞龙认为,除了国家发改委要实现职能回归外,各部委也需转变思路。“各部委要随着行政决策事务的复杂化,在行政职能的执行上有更开放的意识。在国家发改委牵头的”联席会议“中,各部委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做好准备,反映部门意见的策略,而不是被迫地接受”联席会议“或者国家发改委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