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国际银行:一个被注销的名字

2013年05月25日 03:12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赵晓菲 北京报道

   应运而生,顺势而变。曾经背负“金融改革试验田”重任的合资银行,最终无一逃脱改制的命运。唯一的中韩合资银行青岛国际银行也不例外。

   诞生于1996年的青岛国际银行在探索前进了11年后,于2007年改制成为韩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下称韩亚中国)的青岛分行。

   表面上看,因为韩亚银行的出现,青岛国际银行的改制少了许多曲折。但在业内看来,合资时就囿于业务范围限制,变身外资行分行后,发展道路也并未走上坦途。相比于其他合资银行的变迁,“青岛国际银行”成为唯一一个被注销的名字,被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浪潮抛在了那段“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

   改制前总资产仅3亿美元

   青岛国际银行1996年6月26日在青岛开业,是中国第一家中韩合资银行,由中国工商银行和韩国第一银行合资,注册资本3600万美元,当时实收资本2000万美元,双方各持有50%股份。

   青岛国际银行时期,业务规模一直没有做大,在同期几家合资银行中也位列末端。到2003年一季度,成立了8年的青岛国际银行总资产只有9340万美元。

   在一位前青岛国际银行员工刘彬(化名)处,记者看到了青岛国际银行改制前最后一年2006年的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末,青岛国际银行总资产3.03亿美元,各项贷款(包括押汇、贴现)2.59亿美元,各项存款6339万美元。其中人民币总资产6.18亿元,总负债5.1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37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93亿元。

   从青岛国际银行的数据上,或许也多少可以看到其不一样的经营之道。尽管规模很小,但在存续的11年时间里,一直连续保持盈利,截止到2006年年底,累计实现利税1000多万美元。

   在刘彬看来,青岛国际银行那些年的业务规模几乎只有股东之一工商银行的一个支行那么大。这主要受累于合资的身份,业务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导致银行网点少、存款来源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其成立于中韩建交后不久,主要目的是为了服务中韩贸易和韩企的在华投资,之所以选择青岛,也是青岛地理位置的缘故,成为韩国企业在华投资最多的地区之一。所以直到2007年改制前,青岛国际银行的主要客户还主要是在华投资的韩企,对境外个人业务都很少。”刘彬说。

   在这份2006年青岛国际银行的年报上,这样表述其经营范围:在下列范围内对境外机构的外汇业务,对外商投资企业、外国驻华机构、香港、澳门、台湾在内地代表机构、外国人及香港、澳门、台湾同胞的外汇业务和人民币业务;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等。

   在刘彬的记忆中,并没有很明显地感觉到做大规模的压力。“可能是韩国股东的经营理念还是有些不一样吧,况且工行入股也主要是为了学习些国外银行的经验。”

   “青岛国际银行开业之初,就购买并安装了先进的业务处理软件系统,并配备IBM[微博]系列主机和个人机,以及集团电话、激光打印机等先进的办公设施。并且开业之初就着手准备开发企业网上银行软件,使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办理日常银行业务。”刘彬回忆说,但更多经营理念上的碰撞并没有得到调和,即便在后期,银行的4位常务董事只有一位来自工商银行,双方仍然会存在较大分歧。

   早在1996年就进入韩亚银行工作的现任韩亚中国副行长王晋佳回忆说,当时合资双方都派驻了一些熟悉国际业务的骨干,不过这些人在改制后基本又回了原股东方,双方定期都还会进行人才交流、业务培训等。“很多经验都是潜移默化的,很难具体表述出来,但是不得不说这段经历对后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外资行进入中国都有很大帮助。”

   从合资行到外资分行

   其时,在刘彬2003年进入青岛国际银行工作时,大股东之一的工商银行已退意明显。

   2003年,青岛国际银行的外资发起股东韩国第一银行,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巨亏被收购,便将青岛国际银行50%的股份出售给了韩亚银行。2004年初,韩亚银行单方增资1611万美元,使得青岛国际银行注册资本达到3611万美元(约等值3亿元人民币),持股比例上升至72.31%。但此时青岛国际银行仍不满足开展人民币业务需要注册资本4亿元的条件。为此,2005年1月,韩亚银行再次对青岛国际银行增资1亿元人民币,持股比例达到79.17%。

   在韩亚银行接手之初,工行方面就明确表示,不会再参与增资。此时,工行已决定退出其同样持股50%的另一家合资银行——上海国际银行。

   回忆起工商银行的退出,王晋佳反复强调:“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银行业务逐步放开,合资银行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

   不过,王晋佳和刘彬也同时提到,工商银行的退出也是为了上市需要,剥离非核心资产。

   工商银行的退出恰巧契合了韩亚银行加快在中国布局的时机,这让青岛国际银行的改制,相比其他合资银行的股改来说,少了更多的曲折。

   据王晋佳介绍,韩亚银行前身是成立于1971年的韩国投资金融,1991年变更为韩亚银行。亚洲金融危机反而成就了韩亚银行的迅速崛起。1998年,韩亚银行兼并忠清银行,1999年合并宝林银行,2002年合并首尔银行,韩亚银行也因此跻身韩国银行业的四大行。2005年末,韩亚金融集团成立,在这期间,韩亚银行分别在上海和沈阳设立了分行。

   “考虑到韩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日益增加,且中国本身也是很有潜力的金融市场,在中国建设网络具有战略意义。”收购青岛国际银行时,韩亚银行方面称,其早有设立青岛分行的计划。

   随着2006年新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对外资银行全面放开,在原青岛国际银行及其分支机构、韩国韩亚银行原在中国境内分行的基础上,韩亚中国于2007年底获得银监会批复正式成立,原青岛国际银行也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注销等手续,就此不复存在。

   将开拓私人银行业务

   “改制成为青岛分行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对中国企业、个人客户的业务迅速增加。”韩亚银行青岛分行员工李鹏(化名)介绍。2005年青岛国际银行获得的人民币业务资格只是面向境外机构和个人以及限定范围内的少量非外商投资企业客户。直到改制后的2008-2009年,才逐步获得面向境内企业、个人的人民币业务资格。

   记者从韩亚中国方面了解到,2007年设立法人银行之前,中国客户在韩亚中国的存款及贷款业务占比均不到5%;到2007年末,存款和贷款业务中,中国客户仅分别占10.6%和19.8%。但到了2012年6月底,这两项数据已增长到59.8%和62.3%。

   “青岛分行也基本是这个情况,中国客户占比超过了一半,但主要还是企业客户。”李鹏认为,对于韩亚银行青岛分行来说,客户结构的变化除了与中国银行业对外资全面放开有关外,也与近几年韩资企业退出中国有一定关系。

   “2007年下半年以来,青岛韩资企业出现非正常的撤离潮,主要以纺织、缝纫、玩具等加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它们当初看重的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优惠政策,当这些优势不存在了,他们就开始向东南亚等地转移。”李鹏说,这也是改制后,影响青岛分行业务规模增速的原因之一。

   据记者了解到的数据,2012年底,韩亚中国青岛分行存款余额30.3亿元, 贷款余额33.3亿元,一般营业利润1.01亿元。另外,李鹏告诉记者,自去年开始,韩亚中国自上而下开始布局针对中国居民的个人业务。

   这一信息得到王晋佳的证实,据其介绍,韩亚中国首先将在一定规模上扩大市场网点,计划在中西部布局分行。1-2年以后,推进以中国居民为对象的个人业务。尤其是将导入韩国韩亚银行较有优势的私人银行业务,开拓中国的贵宾客户。目前,韩亚中国已经是韩资银行在中国网点最多的银行。

   不过,王晋佳表示:“目前韩亚中国个人业务还受到很多资格限制,除了存贷、汇兑结算、借记卡、银行理财服务之外,一些业务资格尚待申请。比如基金的托管资格,没有这个资格,代销基金就很麻烦。”

   而在李鹏看来,不论是这几年主要做的对公业务,还是未来要做的对私业务,合资银行结束之后,他们又难逃外资银行面临的另一种困境。

   “对公没什么费用,跟中资没法竞争;私人银行,在中国就像个早产儿,几大中资行都还没做好呢。”李鹏说。

   王晋佳也坦陈,本土化将是伴随外资银行一个持久的话题。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金正恩特使:愿接受中方建议同各方对话
  • 体育NBA官方最佳阵容:詹皇科比杜兰特领一阵
  • 娱乐章子怡戛纳重逢李安 13年再聚两度紧拥
  • 财经事业单位抵触养老改革:为何不先改公务员
  • 科技传iPhone 5S及廉价版将配多种色彩
  • 博客年薪超过20万家庭在北京算不上中产
  • 读书匪我思存演绎豪门虐恋:裂锦(全本)
  • 教育武书连2013中国大学各学科门类排行榜
  • 育儿月嫂喂产妇罂粟称婴儿吃母乳后睡得多
  • 苏鑫:40岁以后创业如何起步
  • 谢百三:目前中国股市比经济要强
  • 张明: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八大迷思
  • 罗天昊:中国要学会做带头大哥
  • 姚树洁:在中国难成中产阶级的原因
  • 林起:中国货币政策是否会再宽松
  • 叶檀:短命建筑折射有GDP无财富
  • 徐一睿:核电站成本低是个骗局
  • 李光斗:第一季度广告数据透露的秘密
  • 罗天昊:卖不卖出海口?考考朝鲜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