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薇薇报道
治理结构是社会组织能否实现社会服务的灵魂
4月20日,四川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民间参与救援、赈灾热情高涨,然而,当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震后第一时间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出的募捐倡议时,却遭到网友满屏负面回复,之后关于中国红十字会的质疑也接踵而来。中国红十字会再次陷入信任危机。
对此,在近日一次企业家年会上,壹基金执行理事长王石转达李连杰的观点称,没有红十字会就没有壹基金。“仅仅依靠壹基金远远不够,不因个别事件,失去对红十字会、传统民政系统震灾期间发挥作用的信任。”
壹基金的这种“大度”,也许就是在大灾大难面前,救援需要所有社会合力的一种解读。民间慈善组织的作用不容忽视,但传统慈善组织的贡献也不能被否认。在灾难面前,放弃对地震灾区同胞的帮助,拒绝向红十字会这样有资格进入灾区的慈善机构捐款,可以说是对灾区同胞不负责任的表现。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贾西津副教授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救灾时社会组织的参与是非常必要的。在中国现在的情形下,这种社会组织已经是多元化的生态了,除了包括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等这种特殊的、转型中的官办组织,还包括如壹基金,仁德基金会等的民间组织。在这个多元化的组织生态中,红十字会也是其中的一员。
“有着107年历史的中国红十字会,历史延续以来,组织资源,规模,包括跟政府的关系都颇具优势,是可以在赈灾中发挥很多作用的。”贾西津说道,但是其反应性、决策、责权的匹配,对社会需求的了解,以及对现在社会组织生态的判断都面临着挑战。
当然,芦山地震也给红十字会一个“重塑信任”的机会。自一系列负面事件以来,中国红十字会带出了慈善组织在制度建设、品牌管理、信息公开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而这实际上也给所有的慈善组织敲响了警钟。
“红十字会在此次赈灾过程中的表现还可以,但是公众依然不买账。这说明信任摧毁只在旦夕,但重建却任重道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刘业进副教授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其他慈善组织也要引以为戒。
贾西津认为,长远而言,成熟的慈善市场一定是有选择性的。而这种选择是理性的,有专业判断的,公众能辨别责权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慈善组织都要去完善它的决策机制,权责机制,提高组织的能力建设,专业性和服务能力。这是慈善组织走向未来且能够被社会接受的一个很重要的路径。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在论及“社会建设”时,对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有着这样的表述,“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
因此,“红十字会向前发展的方向应该是进行组织机制的转型,理顺决策机制,独立社会组织的定位。同时不断强化组织能力与专业性。”贾西津认为,而对于所有慈善组织而言,决策机制应该放在第一位。“权责明确”指的就是决策机制或治理结构。治理结构是社会组织背后的一个内在机制所在,是实现社会服务的一个灵魂。所以,须有非常清晰的责权或治理结构后才有可能去谈运作。而财务的公开透明只是运作中的其中一个方面。
在保持财务公开透明方面,刘业进建议慈善组织除了官网发布信息外,还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如豆瓣,微博,微信等,及时公开活动信息和财务状况,让公众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