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每一次空气质量提升背后都有民间组织的推动
本报记者 刘丽报道
近期,因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群众防治意识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雾霾天气,让社会各界再次提高了对大气污染的关注度。
据媒体报道,在经历两年冬季长时间、大范围的灰霾之后,国家环保部、国务院法制办、全国人大就加速《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工作达成共识。
据有关媒体报道,此次修订,将根据我国现行大气污染的状况,一些相关的新政也将纳入。而且,据悉,环保部起草的修订建议稿不仅将企业违规排污的罚款上限提升到100万元,还取消了大气污染事故罚款上限。
当然,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针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对相关法律作出完善是确保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样,法律出台后的执行同等重要,否则出台再多法律也都将形同虚设。
“好多制度我们都有了,为什么还有很多问题存在,解决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去执行法律制度,”武汉大学[微博]环境法研究所副教授李广兵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张磊也指出,中国依然可以从其他城市的教训中学到很多,首先就是应该使相关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执法的前提是要守法,”李广兵表示,执法不仅仅是相关部门的职责,社会群体在守法的同时也做到了执法。国外在法律的执行方面做得比较好,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守法意识比较强,另一方面,他们的公众监督做的很好。
因此李广兵建议,要增加执法透明度,同时,赋予更多民众参与执法的形式与途径。
近日,在民建中央于京举行的两会提案新闻通气会上,民建中央也表示,应加大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监督力度。加强监测预报工作,加快环境监测站建设,监测数据及时披露。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曾贤刚也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建立公众有效的参与机制,培养公众参与意识很重要。因此,曾贤刚认为,借鉴美国的经验,在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很有必要。
在美国,环保团体主要致力于运用公民诉讼来监督政府行为,基本上针对行政机关的环境保护不作为提起诉讼,行政机关的作为义务成为重要的诉讼要件。
上个世纪60年代,由于生态危机以及美国民权运动的兴起,催生了公众的环保意识。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美国众多空气质量诉讼案件中,每一次空气质量监测标准的提升,背后都有民间组织和公众起诉政府的司法推动。
因此,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不仅有效地监督执法,很大程度上也加速了空气质量的改善。
所以,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加快法律修订与完善的同时,做好法律的监督与执行工作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