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GDP过高≠央行“货币超发”

2013年02月23日 01:32  第一财经日报 微博

  一国M2/GDP的上升,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货币化的深入和金融结构的演进都是潜在影响因素

  钟正生

  随着2012年货币金融数据悉数公布,我国是否存在“货币超发”的争论又有重燃之势。

  这一争论涉及的关键经济指标就是M2/GDP。这本是用于度量一个经济体货币化程度的通行指标,但被许多人视为判断央行是否无节制印钞的指引。

  

  M2/GDP不是度量货币超发的准确指标

  简单地说,一国M2/GDP的上升,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货币化的深入和金融结构的演进都是潜在影响因素。因此,在涉及“货币超发”问题时,需要综合分析,切忌以偏概全。

  以M2/GDP水平过高指责央行“货币超发”恰恰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因为,中国货币化进程已在放缓,城镇化是货币化的最主要推动力。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2%。

  按照日韩的经验,中国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差距。但即便现在有了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助推,要想继续保持1994~2012年间城镇化率年均提升1.3%的势头殊为不易,甚至可以说不太可能。 因此,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放缓必然会带来货币化进程的放缓。

  将近年来中国M2/GDP的上升完全归结为央行大开流动性总闸门也不科学。这是因为,中国高企的储蓄率和间接融资主导的金融结构在发挥着关键作用。

  一方面,中国储蓄率从1992年的38.8%一路升至2011年的52%。企业储蓄率则从1992年的32.2%升至2011年的42.8%。由于可供选择的投资渠道有限,大量的企业和居民储蓄便沉淀在商业银行体系中,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M2迅速攀升。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直接融资迅速发展,“影子银行”规模不断膨胀,但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并未根本改变。央行在《2011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M2/GDP比重普遍高于以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

  这是因为,间接融资比重高,银行资产扩张派生存款,一国货币总量相对就会较多;但直接融资只涉及货币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转移和交换, 不会带来货币总量的增加。

  

  M2/GDP的国际比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世界主要经济体M2/GDP的演变,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中国的高M2/GDP现象。

  首先,世界M2/GDP总体呈上升趋势。该比率从1960年的55%上升至2011年的126%。上世纪80年代后,世界M2/GDP开始明显加速上扬,这与这一时期西方发达经济体经济自由化开始滥觞不无关系。

  本轮经济金融危机前,欧美发达国家维持着极其宽松的货币,该比率加速上升;危机爆发后,金融机构开启去杠杆,该比率有所回调。

  其次,欧洲(建立欧盟后)和亚洲的M2/GDP水平明显高于世界其他地区。美国这个最发达经济体所在的北美则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1年,欧洲、亚洲和北美的M2/GDP分别为144%、178%和86%。

  最后,中国的M2/GDP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与西方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只比一衣带水的日本和加入欧元区后的德国更低。

  2011年,日本、德国和中国的M2/GDP分别为241%、181%和180%(需要指出的是,在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诞生前,德国M2/GDP比率仅从1978年的27%升至1998年的38%)。在金砖国家中,中国M2/GDP水平遥遥领先;与亚洲邻国相比,中国M2/GDP水平上升最快。

  

  M2/GDP的三个特征事实

  第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M2/GDP越高。

  货币经济既是一国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本身也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经济发展与经济货币化“齐头并进”并不令人奇怪。

  2011年高收入国家的M2/GDP接近150%,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则只有100%和50%。

  第二,一国金融脱媒程度越高,M2/GDP越低。

  一国金融脱媒程度的提高,也即资金绕开银行直接进行交易的比重提高,会通过两个渠道降低M2/GDP。

  一是随着直接融资市场的壮大,沉淀在商业银行体系中的资金会相对减少,这会直接导致M2/GDP的降低。

  二是资金交易绕开了中介(商业银行),货币流通速度会相应提高。从而支撑同样速度经济增长所需的货币量倾向于减少,这会间接导致M2/GDP的降低。

  中国M2/GDP的高企,正与金融脱媒程度较低不无关系。M2/GDP比率超过我国的德国、日本、荷兰和葡萄牙,其间接融资“一枝独大”的格局更为明显。

  第三,M2/GDP与物价水平具有共生性。

  决定M2/GDP比率的,除了经济货币化进程的深入外,央行货币政策调控也是重要因素。

  现实中,在没有特定制度(比如通胀目标制)对其行为施加有效约束的情况下,央行货币政策调控往往会使货币供应增速超过名义GDP增速。这时,央行大规模印钞与真正的经济货币化进程并没有太多关联,但会让我们看到M2/GDP与CPI同步上升的现象。

  以间接融资居主导地位的日本和中国为例。日本上世纪70年代M2/GDP迅速攀升,那正是日本通胀率迭创新高的一段时期;上世纪90年代末期,日本M2/GDP急剧回落,日本开始陷入通货紧缩的泥沼。

  在中国,M2/GDP比率的加速上行往往伴随着通货膨胀的飙升,例如上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早期。进入本世纪后两者的同步性更是有所加强。

  上述特征事实清楚地表明,经济货币化进程、金融结构特征和央行货币政策调控对一国M2/GDP都会产生影响。

  行文至此,对中国高企的M2/GDP应该多点理性认识了。那就是,维护央行的不必欲盖弥彰,指责央行的也不必以偏概全。

  (作者为光大证券宏观分析师)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陕西“表哥”杨达才被开除党籍移交司法
  • 体育NBA-热火大胜公牛 截止日压哨8人交易
  • 娱乐郭晶晶素颜护肚显孕味 霍启刚护航(图)
  • 财经酒鬼酒塑化剂余波未平获省长质量奖遭疑
  • 科技谷歌发布高端触屏笔记本拟与苹果竞争
  • 博客罗援将军:我何时讲过“轰炸东京”?
  • 读书揭秘:民国被搅乱的春节吃不上汤圆
  • 教育吐槽90后女生恋爱起步价 你拖后腿了吗?
  • 育儿微博晒孩子竟被人贩印照片幼儿园接孩子
  • 谢百三:房产税就是假离婚税
  • 苏培科:房产税试点应该全面推开
  • 官建益:股市大跌并非去年翻版
  • 秦合舫:桌子为什么要擦七遍
  • 刘步尘:苏宁云商的看点是什么
  • 罗天昊:文化大革新要再搞100年
  • 张卫星:蛇年股市小心被套
  • 刘杉:房地产难逃崩盘结局
  • 叶檀:美国楼市如何限购
  • 钮文新:房地产调控到底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