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劳工部部长赵小兰:中国应借美“回流潮”转向

2013年02月19日 00:15  中国经济周刊 微博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妍|北京报道

  掌声中,姗姗来迟的赵小兰大步走进会场,她身着桃红色套装,露出孩子般明媚的笑容,“抱歉,让大家久等了,我去换了套衣服。”她转身看了看另外三位男嘉宾,用近乎撒娇的语气说,“不过,等待女士是男士的风度,不是吗?”满场笑声。

  如果不是精彩的履历太令人惊叹,人们一定会忽视,这个闪烁着大眼睛,永远处于活泼状态的女人已经60岁。2012年12月,赵小兰应邀做客“2012央视财经论坛”,再次来到与她血脉相连的中国。

  美国内阁第一位华裔

  2001年1月,刚上任不久的美国总统小布什提名赵小兰出任劳工部部长。这个消息令人震惊,因为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内阁的华裔,也是第一位亚裔女性。

  在此之前,赵小兰在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学院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任纽约花旗银行高级会计师,并曾当选“白宫学者”(1964年由美国总统创立,让杰出青年到白宫与白宫一级官员一起工作),后任旧金山美国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副总裁。1986年,她走上政治舞台,先后出任交通部航运署副署长、联邦海事委员会主席和交通部副部长。

  上任劳工部长之后,赵小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深度和力度都是前所未有:一是修订了联邦工资工时法,特别是其中的超时加班法规,使亿万低收入劳动者的加班劳动有了更强的保护措施;二是重建全美工会财务账目透明化制度,全面公开工会财政收支,一扫前两任改革不力的阴霾;三是推动了美国《养老金改革法案》的实施,保护了4400万从私营部门那里获取养老金的劳动者的利益。

  2009年,小布什卸任。赵小兰成为小布什内阁中唯一一位自始至终任满8年的部长,在美国历史上24位劳工部长中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她被《纽约时报》誉为“永远微笑的铁血夫人”。

  身为华裔,她曾在美国政坛受到忠诚度的质疑;身为华裔,她也被移民群体寄予更多厚望。她很坦然地在就职演说中直言,自己是坐着小船漂到美国的,经历过移民家庭的痛苦,领受过种族歧视的滋味,所以她会更加努力地帮助移民家庭实现梦想。

  牵挂中国

  1953年,赵小兰出生于中国台北。她的祖父是上海嘉定的乡村教师,父亲曾在上海交通大学[微博]求学,与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结下深厚友谊,母亲故乡在安徽。

  在任劳工部长期间,赵小兰曾多次来华,与中国政府高层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和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访美期间,都特意会见过赵小兰。

  2008年8月,赵小兰率美国官方代表团来北京出席了奥运会闭幕式,并在北京交通大学以《21世纪的中美两国》为主题作了演讲,阐述中美两国经济、文化上的类同与差异,并表示很想去母亲的故乡安徽“度个长假”。

  赵小兰不仅拥有自己绚烂的人生舞台,还有一个令人羡慕的优秀家庭。赵小兰有5个出色的妹妹,她们都毕业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并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在商界、法学界和政界拥有强大影响力,“六朵金花”争奇斗艳。

  40岁时,赵小兰终于与51岁的美国肯塔基州共和党籍参议员米奇·麦康奈尔成婚,成为赵家最晚婚的女儿。

  现如今,米奇·麦康奈尔已成为美国参议院共和党领袖,并与中国保持着友好关系,他曾否决对中国实行贸易制裁的提案,并赞同与中国建立永久正常贸易关系。

  这一次来到中国,赵小兰除了发表政见,进行各种会谈外,还举行了一次中国女性领袖午餐会,在这个非公开场合,赵小兰分享了作为女人的小幸福:“我的丈夫工作很忙,但他永远都记得照顾家人的感受,直到现在,他还经常给我做饭、洗衣服,这让我和他都更幸福。”现在的赵小兰已专注于家庭,辅佐老公从政。

  美“再工业化”对中国的影响

  2012年年底,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表示,苹果将为解决美国就业问题出力,计划投资1亿美元,将苹果电脑的生产制造带回美国。在此之前,苹果的战略重点在亚洲,富士康等中国企业成为苹果全球主要供应商中的“大户”。据称,为苹果打工的中国工人有近40万。

  在苹果之前,通用电气(GE)已经在美国开始为制造低耗能热水器开设一条全新装配生产线。在此之前,此类工作曾一直由GE中国工厂负责。据波士顿咨询集团的最新预测,到2020年,将会有多达60万个制造业岗位从中国返回美国。

  追寻美国制造业回流潮的开端,可以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国情咨文》演讲中找到踪迹。他说,未来5年美国出口额将会翻一番,由此可以创造200万个国内就业岗位,掀起美国再工业化浪潮。

  很有可能,“再工业化”将成为未来几年世界经济的关键词。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欲借“再工业化”重夺国际制造业竞争主导权;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低成本优势成为全球制造业新阵地,在新一轮的变革与洗牌中,美国再次成为风向标。

  问及回流潮会对中国造成什么影响,赵小兰表示,在过去几年,中国成为世界上非常重要的生产基地,但是建立在低成本优势基础上的,主要负责组装和制造等低附加值环节,在品牌、技术等高附加值环节,仍然需要进一步开发。现在美国要再工业化,会把很多工厂回迁,这会影响到中国生产基地的地位,包括就业率、利润等,所以中国也应该借此转变方向,发展更加高端的、有更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在新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对话赵小兰:

  “美国再工业化是靠创新”

  《中国经济周刊》:您如何解读奥巴马提出的“再工业化”政策?

  赵小兰:奥巴马总统主要担心失业率比较高,所有的政治家们都希望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个失业的人会获得什么?如果他是因为贸易形势变化失去工作,能获得相当于两年失业救济的经济补偿,包括养孩子的钱、交通的钱、搬家的钱……70%的医疗保险也会由政府买单,还能获得104周的培训。如果他失业时超过了50岁,能够得到美国政府给予的相当于原工资一半的补偿。但这些社会福利救助意味着美国政府要支出几百亿美元、甚至更多的钱,来专门用于培训工人获得新的技能,提高就业率。

  《中国经济周刊》:您如何看待回流潮?美国企业将生产基地回迁能否重振美国工业?

  赵小兰:我觉得这是很难解决的问题,把生产基地重新搬回到美国确实有难度。

  30多年前,制造业是三班倒或两班倒,很多人参与进来,生产线带来了很多就业机会。但是现在这种现象已经不存在了,如果重振制造业,看一下德国或美国的新工厂,都叫做先进制造业,雇用的人数大概只是过去人数的十分之一。现在的生产更多是关于技术的,不是36个人站在生产线旁边——更多的先进制造业需要3个人就可以了,大概监督一下,管3条线、6条线就可以了。所以,以前那种类型的制造业肯定不会再出现了。

  《中国经济周刊》:如果制造业不能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美国靠什么增加就业机会?

  赵小兰:比如1993年,美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人们都很灰心。谁想到3年之后,到1996年,美国再一次在世界上领先了——因为创造性,包括硅谷、互联网的发展。这种类型的国家,更多的是要看下一轮的革命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不是回到过去传统的就业方式。增加就业机会要靠创新、创造新行业。

  《中国经济周刊》:20世纪70年代,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曾提出过“再工业化”的概念,主要指对传统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您认为新一轮“再工业化”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什么?

  赵小兰:全球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其实一直发生着各种转移,而且现在所需要的劳动技能跟20年前、40年前相比,有很大的改变。所以,要重振美国工业化,首先要提升培训,提升教育,要让这些劳动者有好的技能。

  制造业不仅要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更要思考如何能够全面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有技术创新,可能会带来工作机会的丧失,政府应该用新的技能代替被淘汰的老的技能,应该用新的培训来培养这些工人的技能,虽然老的技术被淘汰,但劳动者掌握了新的技能,可以进入新的领域,创造更高的价值。所以,政府应该把教育体系、培训体系等等统一起来,尤其是增加职业培训。

  《中国经济周刊》:您认为“再工业化”应该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赵小兰:在美国,66%的新就业机会都是由中小企业制造的,所以,政府的政策必须能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比尔·盖茨和他的朋友当时开了自己的公司,惠普[微博]是在斯坦福一个小车库里开始的,这就是美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正是中小企业创造了大多数就业机会,所以它们应该得到最多的鼓励。

  很多亚裔美国人是小企业主,他们不希望增加税负,不希望政府更多管制。亚裔美国人是美国的精英族群之一,65%的亚裔美国人是新近移民而来,他们来美国是为了给自己和家庭更好的机会,但是现在他们发现税收如此之高,造成了生活与经商的困难。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务院要求2020年落实职工带薪休假
  • 体育NBA全明星西部3连胜 保罗20+15首夺MVP
  • 娱乐臧天朔出狱酒吧演出 因聚众斗殴判6年
  • 财经松下等家电能效等级不合格 涉嫌骗取补贴
  • 科技铁道部再拒公开12306招标:被指涉嫌推责
  • 博客庄则栋最后的日子(图) 溥仪性生活问题
  • 读书图说中共开国将帅的漂亮妻子们(组图)
  • 教育单科最低95清华姐妹花学霸炼成记(图)
  • 育儿英国“心急”母亲半年生两胎(图)
  • 张明:莫斯科G20无新意
  • 朱宁:大众感知的房价为何与统计数据不同
  • 郑风田:一号文件如何助推农村发展活力
  • 朱平:四大技术变革推动牛市
  • 金岩石:劳动力减少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 罗天昊:一号文件不能搞成半吊子
  • 姚树洁:澳国百万年薪教授的浪漫与纠结
  • 赵伟:后危机时代 美国得了实惠
  • 郭士英:从G20及日本的辩解看货币政策
  • 邱国鹭:大资金如何配置不同行业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