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承 上海报道
去年曾轰动一时的上海“地沟油”案,近期再有新进展。
本报记者获得判决书显示,上海金麦油脂食品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上海嘉德特种油脂有限公司,在未向上海技监部门备案的情况下,于2009年至2012年共累计召回24188公斤人造奶油进行再精炼作原料使用,公司4名责任人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追究刑事责任,金麦和嘉德两公司也因此案被处罚金共20万元。
此案缘于2012年4月,其时,在公安部统一指挥下,包括浙江和上海在内的六省市警方集中破获一起特大跨省地沟油犯罪网络案。金麦和嘉德两家公司曾被指牵涉其中。
“案件判决证实,金麦并未涉入任何‘地沟油’案件,刚开始时,警方一度认为复炼行为就等同于制售‘地沟油’产品,”金麦公司总经理许祖扬的辩护律师张培鸿称,“此后经过长时间调查,警方最终排除了这一认定。”
虽然金麦及嘉德并未被判决认定制售“地沟油”产品,但对于“地沟油”的定义和鉴别问题,却浮出水面。
“‘地沟油’完全不是一个科学的用词,其内涵不统一,”上海市粮食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曹文明对本报记者称,“‘地沟油’研究者正面临没有下一步研究方向的问题。”
争议之中,上海已另辟蹊径,探索解决“地沟油”问题的新路。其重点是将对产生餐厨废弃油脂的单位进行闭环化的收运、处置管理,从而试图切断餐厨废弃油脂流向地下市场的可能。
危险的复炼
2012年5月,金麦及嘉德公司多位管理人员被金山警方带走接受调查。此案于今年1月5日一审宣判。金麦、嘉德公司及负责人在生产、销售产品中,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触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两家公司被共处罚金20万元,4名公司责任人则被追究刑事责任。
检方指控,为了谋取利益,金麦将生产的过产品保质期或濒临保质期的过季人造奶油、起酥油等回收后,委托嘉德公司将回收后的“回用油”再加工成“精炼回用油”,并提供给金麦公司作为食品原料生产后对外销售。
不过,一份盖有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公章的证据,曾作为被告方证据呈上法庭。本报记者掌握的这份技术阐述文件称,“人造奶油、起酥油作为食品行业中的专用油脂中间产品,生产和使用有其特殊性”、“对于尚在库存没有发生直接销售的(包括超过企业内定保质期的),可以通过有食品安全资质的油脂精炼企业进行精炼和复炼,加工后产品各项质量指标达到标准,是安全的”。
这起案件在人造奶油企业中引起关注。一位该行业资深从业者对本报记者称,对于人造奶油及起酥油的复炼是业界一直以来的通行做法。业界希望政府在“地沟油”鉴别和界定方面取得突破,并出台更细化的标准和法规,以明确复炼人造奶油及起酥油是否合法、安全。
“地沟油”鉴别之困
但对“地沟油”进行鉴别和界定的工作却并不顺利。
“到底什么才是‘地沟油’,”曹文明对本报记者称,“‘地沟油’内涵的不统一,制约了研究对象的明确。”
据曹文明介绍,在相关研究领域,“地沟油”已被更为准确概念“餐厨废弃油脂”所替代,其主要包括用泔水油、煎炸老油提炼的不同精炼程度的精制油脂等。
“而‘地沟油’一词最初所指的阴沟中的油脂,却是最不容易进行提炼的,”曹文明说,“现在不法商贩几乎已经不再利用阴沟中的油脂进行提炼。”
除了定义的不统一,“地沟油”相关案件面临的一大尴尬,来自于准确鉴别技术手段的缺失。
一位不愿具名的长期从事餐厨废弃油脂鉴别技术研究的专家对本报记者称,目前国内查获的所有“地沟油”案件中,至今没有一例通过鉴别检测手段进行查证,而是通过事实认定的方式定案。
“即便原料是不合格的泔水油或者煎炸老油,但经过精炼,其最终的油脂产品可能完全符合国家标准,”上述匿名专家称,“而国内乃至国际上,目前却都无法通过技术手段鉴别出最终产品合格的油脂,其原料是否为‘地沟油’。因此,执法部门只能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只要发现油脂企业的生产基地内存在泔水油等不合格原料,就认定该企业涉嫌生产‘地沟油’产品。”
这位专家还表示,以目前国内的最高技术能力,只能做到针对样品的鉴别中,筛查出疑似的“地沟油”阳性样本,而最终还得通过执法部门对油脂企业进行实地原料溯源,才能最终确认或排除阳性样本。
7个月前,卫生部曾表示,经过向社会广泛公开征集“地沟油”检测方法,共收到762份关于检验方法或检验指标的建议,其中,已初步确定了4个仪器法和3个可现场使用的快速法,目前正在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中。
不过在上述匿名专家看来,这7种方法都不具备“地沟油”阳性检出100%准确率的能力,而且即便这7种方法都号称检测准确率较高,也与样品有关,因为油脂产品的化学组合可以有无数种,且化学结构也都不统一,因此只能针对部分特定样品保持较高的准确率。
事实上,卫生部也在公开7种“地沟油”检测方法的同时,表示“打击‘地沟油’违法犯罪行为应以源头管理和现场监督检查为主,检验手段为辅”,显示官方也已认识到目前通过鉴别技术的发展打击“地沟油”已非首选。
不过鉴别技术的研究尚未停止。曹文明所在的上海市粮食科学研究所,目前已参与了餐厨废弃油脂鉴别方法国家标准的研究,构建了1000多种样品的餐厨废弃油脂品库。
“鉴别‘地沟油’产品的解决路径,主要是寻找其特有的标记物,也就是说,要找出属于‘地沟油’产品特有的物质,”曹文明称,“目前,我们找到了名为TGP的标记物,虽然是一大突破,但后续仍面临设定TGP检出界限的问题。”
源头治理新模式
在去年12月中旬的全国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会议上,上海市食安办负责人还详细介绍了餐厨废弃油脂的闭环管理体系。该体系被认为是在“地沟油”定义和鉴别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从源头防止“地沟油”流入不法渠道的新思路。
“纠结于‘地沟油’的鉴别并非明智之举,只要不让它流入不法商贩手中,‘地沟油’也就不会再回流餐桌。”上述匿名专家评价上述体系称。
“上海打击‘地沟油’案件经历了从疲于奔命到源头治理的过程,”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对本报记者称,“通过闭环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根据权威民意调查机构统计,‘地沟油’在2012年已经退出了上海市民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前三位之列,而就在一年前的2011年,‘地沟油’还位于第二。”
阎祖强介绍说,在上海绿化市容管理部门牵头下,多个职能部门已督促餐厨废弃油脂产生单位每年向绿化市容管理部门申报产生餐厨废弃油脂的情况,并与获特许经营餐厨废弃油脂收运的企业签订了收运合同。
食安办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持有许可证的产生餐厨废弃油脂单位共计31461户,已向绿化市容管理部门申报的单位已占到98%,而8044户大中型以上餐饮服务单位的申报率已达到100%。
“上海绿化市容局已确定了18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准予其特许经营收运废弃油脂业务,这些企业都实现了专业化的收运体系,将收运的废弃油脂送往2家通过公开招标确定的末端处置企业,目前其日均处置废弃油脂已达70吨。”阎祖强称。
他表示,经过上述闭环体系的建立,全上海目前已有90%以上的餐厨废弃油脂产生单位被纳入监管范围,这意味着从源头上已经基本杜绝“地沟油”从这些单位流向不法商贩进行炼制的可能。
将自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餐厨废弃食用油脂管理办法》,则进一步将上述闭环管理体系做了细化,并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对从事餐厨废弃油脂收运和处置的企业,做了准入门槛的限制,并明确了违反法规的处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