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核心技术的“短板”无疑是龙芯产业化的“陷阱”
本报记者 佟文立报道
“胡伟武说他已经回所里了。”位于中关村的一家系统软件开发商的负责人在与记者的交谈过程中透露了这样一则信息。
与当年曾经动辙引起轰动的国产CPU项目的进展状况相比,龙芯已经从国内公众视野中消失了近两年,而国家计划采购百万台龙梦笔记本电脑以支持龙芯产业化的消息自2009年公布后也没有了下文。
2010年初,胡伟武带领技术骨干团队离开事业编制的中科院计算所,进入北京龙芯中科技术服务中心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希望克服研究所体制不适宜产业化经营的弊病。该公司成立的另一个背景则是,北京市委从战略高度不希望龙芯的产业化去天津而必须留在北京。经过多方协商,“龙芯中科”按照3∶3∶2∶2的比例由4家股东组成,作为龙芯知识产权所有者的中科院计算所以销售权出资占3,胡伟武和研发团队以享受国有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收益激励政策占2,北京市和一家民营企业以过亿的现金出资分别占据另外的3和2。按照胡伟武本人的说法,龙芯团队的20%股权是“永不稀释”的,并且龙芯团队拥有公司的经营权。
尽管对龙芯“造假”的指责声一直存在,但这种自己都不知道何为真假的言论本身在业内也是一种笑话,而同时被广泛议论的还有龙芯的“核心技术”和“国家支持”。
“龙芯还是实实在在做了些事情的,MIPS架构做到1G的主频在全世界是第一个。但龙芯团队的技术水平有限,性能比如稳定性和功耗等指标难以再提高,所以我估计以龙芯的设计水平难以再进行优化,应该是依靠制程来提高CPU的主频速度”。李宇明博士,一位曾任某跨国公司大中华区CTO的业内专业人士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评价道。
“我不太明白你们总是爱说的‘掌握核心技术’是什么意思?做个CPU没那么难,也就是画个电路图而已。当然做好了非常难,所以全世界能做好的也就那几个美国公司。我知道国内有些设计平板电脑SOC的公司是买IP攒SOC,CPU核买的是ARM软核。但要知道ARM公司本身就是个英国小公司,也是靠制程工艺来提高CPU主频,设计水平高不到哪去。用买来的IP设计SOC是无法进行优化的,芯片的性能也无法得到保障。我听说,一些台湾厂商买大陆设计的SOC方案做的白牌平板电脑卖到美国,被几十万台规模的退货,好像是福州的一家公司,叫瑞芯微的。”
而组装IP行业迟早要从美国向中国大陆转移也是龙芯项目团队的一个观点。据悉,在一次与硅谷华美半导体协会成员的交流中,胡伟武就提出了该观点。事后,“勇气可嘉,但不太懂行”就成了龙芯在国外的形象。
事实上,龙芯CPU从国外买来的不仅仅是MIPS指令系统的架构授权,还有各种IP,甚至包括锁相环这类本属于集成电路设计领域模拟技术的基本功。泰德陆,一位硅谷模拟集成电路合同设计公司的CEO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国大陆在数字技术领域有长足进步,已有多家公司成功推出商业化的产品。但在模拟技术领域,都是从代工厂的单元库中买IP。像CPU这类数字产品,不仅需要设计和制造工艺,更需要与软件生态系统的配合。很难理解龙芯为什么选择MIPS,那是一个正在衰亡的生态系统。ARM架构才是未来,高通[微博]公司收编了原来IBM[微博]公司Power PC的技术团队设计ARM架构的CPU,与Google的Android共同打造了一个可以挑战Wintel的生态系统。Intel公司是在靠花费几十亿美元领先于高通公司两代的制造工艺来硬撑X86架构CPU在移动终端领域的存在。”
如果说在掌握核心技术上龙芯尚有欠缺,那么,其非核心技术的“短板”无疑才是龙芯产业化的“陷阱”。
关于龙芯产业化,另一被关注的话题就是“联想为什么不用龙芯。”事实上,在中关村,很多人都知道倪光南时代“技工贸”的联想还会做主板,而今天的联想已经连做主板的“工”都没有了,变成了一家相当纯粹的贸易公司。这也就难怪最早的龙芯产业化合作伙伴会是江苏一家做席梦思床垫的乡镇企业了。就连与联想和龙芯同样源出自中科院计算所的曙光公司的一位技术人士也曾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那么多大公司试图挑战Wintel对PC行业的垄断都碰得头破血流以惨败告终,要是做席梦思的乡镇企业都能把这事做成,我们这些IT业的人都是白痴呀?”
有财政部官员曾表示,中央财政花钱买龙芯笔记本电脑不是问题,但把这些笔记本电脑在教育系统铺下去,国产CPU的产业化问题就能解决吗?对于江苏省自费推广的15万台龙梦笔记本项目,无锡永中软件公司项目经理陈杰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透露:“笔记本慢的要死,最后是白送都送不出去。”
至此,中科院计算所的龙芯项目已经穷尽所能,最终也没有走出国有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难以摆脱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