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赵弘:打造专业园推动“四化”建设

2012年12月07日 17:59  《中关村》 微博

  Zhao Hong: Create a Professional Park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在中央提出的“四化”基础上,再融入园区化。用园区化作为我们推进工业化的一种抓手,用园区化作为我们信息化的冲击力的平台,用园区化作为我们城镇化的一个载体,用园区化作为我们吸纳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一种重要渠道。

  文 本刊记者 程桔华

  在中国,高新区已是遍地开花,105个国家级高新区和为数众多的省级开发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极大地推动着中国区域经济的繁荣。然而近年来,很多园区的发展在模仿中失去了特色,即便是重点打造的各类专业园也逐渐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困局。如何脱颖而出?带着这个众园区迫切寻求答案的问题,本刊独家采访了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赵弘先生。

  中关村:中国高新区几十年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对提升中国区域经济有哪些重要价值?

  赵弘:近20年来,中国高新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产业园区化、园区专业化、产业聚集化、发展品牌化”的特点。

  产业园区化的好处是,极大地实现了土地集约,使得产业能够进入园区发展,而园区又通过公共设施的建设,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使用,给企业创造了更加完善的环境。同时,园区通过高水平的管理和服务,使得企业的各种需求得到有效的满足。

  园区专业化的好处是,通过专业化实际上实现了同类企业的集聚,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相互关联、纵向产业链的相互关联、横向服务链的相互衔接,从v 而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产业集聚化的好处是,通过集聚形成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某一个产业集聚会在周边一定范围内形成集聚和扩散,成为一个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发展品牌化的好处是,品牌企业入驻园区后,园区通过宣传和推广,从而打造一种专业化、特色化的品牌,而这种品牌又成为一个区域品牌的组成部分,往往会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园区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互为促进。

  “产业园区化、园区专业化、产业聚集化、发展品牌化”是近20年来各地成功推动区域发展、推动产业发展、推动园区发展、推动企业发展的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也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成功的经验。

  中关村:在高新区的发展中,后来为什么会出现各类“专业园”?“专业园”的发展路径是怎样的?

  赵弘:“专业园”的出现主要在于两方面的需求,从园区竞争和区域竞争的角度来讲,现在的竞争异常激烈,各园区在吸引要素集聚方面都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亮点。

  高新区发展到后来,逐渐迷失了产业方向,定位混合,以致在招商中出现“来什么要什么”的行为,这种发展方式和招商举措,使很多高新区的产品或者服务不具备特别的针对性,似乎对所有的客户都适用,但却不适应于某些特定的客户。这个时候,如果高新区有足够大的市场影响力和足够大的广告推广,以及足够高的品牌价值,可能会在混合市场有地位,否则就没有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新区开始细分市场,将市场按照产业进行细分,突出某一些产业,比如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通过这样的细分,实际上突出了高新区的特点,使高新区更有针对性地面对某一个群体,提供专业的服务。由此,专业化、针对性、特色化的“专业园”应运而生。

  从社会需求角度来看,千千万万的企业需要发展,他们在寻求信息的时候,实际上需要在繁杂的信息当中进行有效的检索,并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获取信息。因此专业化的服务特别受企业欢迎。实践证明,这种同类产业的专业化集聚,更容易形成企业之间的相互配套、相互关联和相互协作。若干个不相关联的企业凑在一起,那只能叫空间集中、空间相连,这并不构成经济学意义上真正的产业集聚。所谓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讲的是一种内在的关联和协作。

  中关村:中国高新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种发展模式?哪种模式是值得推广的?

  赵弘:中国高新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三种模式。

  第一个阶段是“一企一园”模式,那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在我们国家的“一五”、“二五”、“三五”时期,通过计划经济、计划安排,划出某一块土地给某一个企业,由企业来完整地建设和运营。严格意义上,这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园区,因为企业之间缺乏关联,基本是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缺乏同类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

  第二个阶段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园区打造模式,它的特点是政府进行一级开发,然后进行土地分割出让,通过分割出让,再由相应的企业来购买或者租赁,各自来建设厂房和楼宇。当前,多数园区是这种状态。这种园区的优点是,实现了一种相对集约化的发展。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搭建一个平台,把很多企业集中起来进行服务。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企业在经营上有好有差,或者一个时期好,一个时期差,很多被占用的土地实际上变成没有产出的占用,造成资源浪费。这时,政府如若让企业退出,需要花费几倍于原来的价格,这是非常棘手的一件事情。

  第三个阶段,就是现在很多企业正在探索的,由专业化的产业运营商来主导开发的模式。政府依然可以作为一级开发,但是二级开发不是分割式的转让给若干个企业,而是集中交给一个土地运营商,由它来进行市场化的二次开发。它可以采取只租不售的办法,建立一些标准厂房和楼宇,也可以和某些客户签订定制化的要求,形成契约化的约定,以此来保证土地的有效利用。如果说有些企业某个阶段经营不好,它可以到期解除契约,从而实现入驻者的新陈代谢。这样就保障宝贵的土地不断有产出;企业也有强有力的利益冲动,它可以帮助政府进行招商,把政府从招商的压力当中适度地解脱出来;它还可以进行专业化、定制化的服务。同时,开发商还可以搭建一些增值平台,帮助企业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招聘等。

  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培育第三种模式,已经有一些雏形,比如联东U谷已经在国内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我认为这是非常值得推荐的一种模式。

  中关村:您认为国内做得比较好的专业园成功的经验有哪些?

  赵弘:从一般意义上讲,专业园有这么几个特点,把握了这些特点,就比较容易成功。

  第一,专业化的服务,这是专业园存在的核心价值。比如针对软件行业,可以建立一些软件测试平台,有效降低入驻企业的成本,因为每一个企业自己去建的话,成本会很高,使用的效率又很低。还可以建立一些公共服务设施,比如会议室,从而减少每一个企业都去建会议室的成本,避免造成闲置和浪费。

  第二,专业化的宣传。在竞争激烈的当今市场,如何在众多园区中脱颖而出,本身就需要它的独特性。北京有很多比较有特色的园区,比如电子城,这个品牌就是专业化的体现,在电子类领域它独特地表明了自己的定位。电子城这个概念在吸引电子类企业的入驻方面,可能每年会省出1000万的广告费。它的存在会带来很多上下游的关联,比如投资商,如果想对电子类的企业进行投资的话就会关注它,对于采购商来说,想采购电子类的产品也会关注它,这种无形资产和价值是非常巨大的。后来又对电子城的概念进行深化,推出移动谷,专门打造手机移动设备的开发,移动企业的集聚。电子城的概念在进一步细化,我觉得这是值得肯定的。

  中关村:您认为大多数专业园无法脱颖而出的根源是什么?

  赵弘:中国为数众多的各类园区出现混合定位、丧失特色,甚至恶性竞争的局面,专业园区为何难以形成?大家期望的专业化的定位为何最后也没有实现?根源在于缺乏统筹,在于政府发展经济、追求GDP的急迫性、考核的短期性、任务的单一性。

  很多园区,原来没有定位,但是政府要求它3年见成效,甚至1年见成效,这就很难做充分的准备,把同类的资源吸引过来。因为打造专业园需要做专业化的服务和检索,需要找到针对性的客户,需要进行针对化的广告策划。

  最近我到一个地方去考察,发现到处是园区,项目有几十个之多,而且每个项目都很大,放眼望去全是在建的写字楼、住宅楼和标准厂房,但是我想这些资源的供给远远大于它的需求。短期看来是在生产GDP,但是长期看来,内容如何填充?如何保持GDP的持续增长?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中国“大跃进式”的产业化、园区化发展已经到了该踩刹车的时候了,因为大量的土地被占用,大量的厂房和载体被建设,但是却没有赋予它应有的内容,没有了内涵。很多楼宇空置率很高,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变成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非文化物质遗产”,而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我们要从GDP的追逐中冷静下来,真正地把中国的工业化扎扎实实地做起来。

  中关村:园区化与工业化有什么内在关联?如何将园区化与中国“四化”协调统一?

  赵弘: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第一次用系统化的思想把这些内容连接起来。

  首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要把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融入工业化,实现一种能够体现全球最新水平、最高成果、最具竞争力的工业化,这是一种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工业化,而不是先工业化再信息化,不是分两步走,而是一步到位。

  其次,工业化和城镇化要协同推进。这么多年,我们没有把工业化和城镇化统一起来,而是割裂开来发展。有些地方单纯推进城镇化,把城镇化的目标仅仅定义为农民进城买房,但是没有将城镇化真正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因此很难持续。

  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应该是以工业化为支撑、以实体经济为支撑、以经济的真正发展为基础的城镇化,也就是要实现市民有就业,企业有财富,政府有税收(一定不是来自于房地产的税收,而是真正来自于产业的税收,来自实体经济的税收)。很多地方都是以土地出让作为第一杠杆,然后以老百姓购房作为第一动力,以房地产商赚钱为整个城镇化的推力。但是如果老百姓没有就业,政府没有税收,而未来政府和老百姓的支出却是持久的。这种一次性收入,持久性支出,对于政府财政是个巨大的压力,对于老百姓来讲也是一种焦虑和困惑。因此,城镇化和工业化要同时推进。

  再次,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也要协同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生产力的根本性变革,而这种变革必须以生产关系的变革为重要基础,要实现土地经营权的规模化流转,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使农民两只脚都着地。农村现代化必须实现“一出两进”,一出就是人从农村出来,两进就是资本和知识要进入农村。只有实现“一出两进”,才能解决中国农村的面貌,这与城镇化、工业化、园区化极为关联。

  通过园区化的建设,使我们城市的土地更加集约化利用,从而改变现在很多地方工业布局分散、规模不集中、规模不经济的现状。在中央提出的“四化”基础上,再融入园区化,用园区化作为我们推进工业化的一种抓手,用园区化作为我们信息化的冲击力的平台,用园区化作为我们城镇化的一个载体,用园区化作为我们吸纳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一种重要渠道。以园区化来推动中国的“四化”建设。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北京警方称交通管理局局长未被立案调查
  • 体育亚冠抽签-恒大再遇宿敌 国安碰日本冠军
  • 娱乐诺奖颁奖礼10日举行 莫言奖金缩水20%
  • 财经当事商人称能源局局长刘铁男之子已退股
  • 科技360将与诺基亚合作推出特供手机
  • 博客日本博友亲历地震 马未都:什么叫高干
  • 读书1949年后乱搞男女关系三大高官(组图)
  • 教育小学生回击外国同桌占领中国论被罚
  • 育儿网购花王纸尿裤被曝致宝宝屁股过敏(图)
  • 黄小鹏:没有贫民窟的城市化是奇迹吗
  • 管清友:中央经济政策出现重要转向信号
  • 尹中立: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定价的区别
  • 鄢烈山:26岁女子拟提副科级为何受质疑
  • 郭世邦:银行为何救不了小企业
  • 郑风田:黄金大米引出的科学伦理糊涂帐
  • 陈虎:传统房地产商将被城镇化消灭
  • 尹中立:白酒行业的秘密
  • 张茉楠:全球中产阶级面临塌陷危机
  • 李罗力:十八大后实现八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