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韩素音:从医生到作家 记录中国

2012年11月12日 13:17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韩素音:记录中国

  英国哲学家罗素评价称,“我花一小时读韩素音作品所获得的对中国的认识,比我在那个国家住上一年还要多”

  文 | 王亚宏

  在中国翻译界里,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可谓赫赫有名。这个从1989年就开始举办的大赛,为国内青年翻译人才涌现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该大赛是目前中国翻译界组织时间最长、影响甚广的翻译比赛,鼓舞、激励了一批又一批青年翻译爱好者致力于翻译事业和中外文化交流事业。

  11月15日出版的第6期《中国翻译》杂志将公布第24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的竞赛结果。然而就在今年的结果公布前两周,这一翻译奖基金的捐赠者、著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在瑞士洛桑的寓所去世,享年96岁。

  有一半华人血统的韩素音是一位高产作家,她以英语和法语描写中国的作品,不需经过翻译就能在西方广为流传。尤其是在上世纪中叶,有很多西方读者正是通过韩素音的描述开始认识和了解中国。韩素音的主要作品取材于20世纪中国生活和历史,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社会的深入切面。英国哲学家罗素评价称,“我花一小时读韩素音作品所获得的对中国的认识,比我在那个国家住上一年还要多。”

  香魂已逝,墨香犹在。韩素音和她记录中国的文字本身,也成为不会被忘却的历史记录。

  从医生到作家

  1917年春,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主张破除旧的文学规范,创造一种西式小说性质的新的文学。就在那年,韩素音生于中国河南信阳。这个日后写出了《普雷沃神父》、

  《毛泽东与中国革命》、《伤残的树》和《吾宅双门》等几十部完全符合“新文学”规范作品的小姑娘当时的名字叫周光瑚。

  韩素音出身名门,父亲周炜是中国最早的留学生之一。身为庚子赔款留学生的周炜从1903年开始在比利时学习铁路和采矿工程,并在那里遇到了比利时国防大臣的侄女玛格丽特。丹尼斯。

  虽然这对年轻人的感情遭到笃信天主教的玛格丽特家族的反对,但他们相偕私奔回到了中国,结成了那时并不多见的跨国家庭。因此韩素音从小就接受完备但又有些混搭的教育:上午穿着中式服装、带着毛笔和铜墨盒上中国学校,下午又去修道院学校,在那里要讲英文。

  韩素音15岁的时候就开始了自己的职业设计,当时她想成为一名医生。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她1933年进入燕京大学医学预科学习,两年后又到母亲的故乡、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学医。

  和父亲一样,韩素音也是在比利时期间邂逅了生命中的另一半。同样毕业于欧洲学校的唐宝璜走进了韩素音的生活,二人于1937年结为夫妇。

  1938年韩素音学成回国期间,她在成都的美国教会医院工作,而丈夫则奔赴疆场。在院长的鼓励下,韩素音开始写第一部小说《目的地重庆》,此书用生动的笔墨描述了自由中国的现实、中国人民的苦难和中国西部古老的封建省份的生活。韩素音也从此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韩素音在医学上投入很多。由于丈夫唐宝璜1942年出任蒋介石政府的驻任英国武官,韩素音也随任到了伦敦。在随任期间她再次选择进学校进修并于1948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返回香港从医。但在此期间,唐宝璜死于东北战场。

  在经历了与英国出版商L.F。康柏短暂的婚姻后,韩素音还前往马来西亚行医,并为新加坡南洋大学的创立而奔走。在自传里她曾坦言,嫁给康柏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养女蓉梅,为了给她提供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

  1956年,韩素音接受了印度总督、前香港总督马尔科姆的邀请,去新德里度假。在印方提供参观的新项目中,有一项是参观尼印公路风光,这个项目的中方负责人陆文星是位魁梧的印度人,他担任了韩素音的向导。陆文星聪明、和蔼、宽容,并且热爱中国,他后来成了韩素音的第三任丈夫。

  在韩素音的生活中,每年大概有七个月在世界各地访问、演说,而陆文星则忙于自己的技术工作。只要有可能,他就陪她去世界各地访问,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间,他就曾多次陪同韩素音来到中国,夫妇俩为重修中印友好关系做了许多工作。

  晚年,韩素音和陆文星选择定居在瑞士小城洛桑,相濡以沫。如果说前半生颠沛流离的经历为韩素音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的话,那么后半生安定宁谧的生活则为其提供了宽松的创作环境,在这种状态下,韩素音著作等身也不足为奇了。

  毕生书写中国

  在韩素音的诸多作品中,关于马来西亚的长篇小说《餐风饮露》至今仍被认为是关于马来西亚的最佳小说。长篇小说《青山青》是以尼泊尔为背景的。她还以泰国为背景撰写了小说《女巫》,以柬埔寨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八面玲珑》。虽然这些作品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但在她作品中受到评价最高的,以及作家本人最喜欢的,还是那些贯穿写作生涯始终的中国题材作品。

  韩素音一直对中国怀有深深的感情,经常“以自己至少是半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韩素音曾经写道:“中国是我的祖国,是我的骨肉、我的灵魂、我的生命。当年,正是这样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感情激励我,鼓舞我撰写了这样一部书,让那些对中国茫然不知或知之不多的外国读者有机会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

  能为外国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窗口的是韩素音的自传体三部曲《伤残的树》、《凋谢的花朵》以及《无鸟的夏天》。

  《伤残的树》被作者定位为一部“家史”,讲述父母的相遇以及自己的童年。而且不仅记录作者个人的生活轨迹以及形成性格的具体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关联到当时的中国社会以及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

  自传的第二部是《凋谢的花朵》,记述了韩素音从12岁到22岁10年间少年、青年时期的个人生活、交往史。韩素音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也正是中国经历巨大历史变革的时期;她的个人家庭、家族生活史,背景是极其广阔的社会历史风云。跨越欧亚两种文化的写作背景使她的叙述语言既具备一种试图同时融入两种文化之中的焦虑和冲动,也具备一种游离于所叙述对象之外的冷静。她那种富于激情的直白和坦诚的自我反省,令她的自传能以丰富生动的笔触,通过“个人”或许多“个人”,使历史更容易被人接受,并且努力传达着作品中人物的感受与激情。

  第三部《无鸟的夏天》则记述了1938年到1948年作者的个人生活,其间穿插着广阔的社会历史风云。韩素音及其家族当时有机会与冯玉祥、蒋介石、戴笠、刘湘、李颉人、龚澎、周恩来、毛泽东、冯亦代、叶君健、季羡林等各级各类人士交往,其复杂身世和传奇经历使其自传完全超越了一般人自我表现的范畴,而是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广阔的文化视阈和深厚的民族内蕴。

  解放后韩素音的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她在香港和东南亚生活过一段时间,并在1956年被允许回到中国。在 1956年以后甚至文化大革命期间,韩素音多次访问中国,出版了一批关于中国及中国领导人的著作,其中《周恩来与他的世纪》和《毛泽东与中国革命》等作品在西方广受欢迎。

  作为一名作家,韩素音选择的方式是把自己的感受写进书里,与读者分享。现在韩素音写作的手稿、杂志、笔记和通信大都由美国波士顿大学穆加尔纪念图书馆加以收集,通过这些通信可以看出当时韩素音的真实想法。

  图书馆特别征集部主任霍华德。戈特列布说:“韩博士多年来被人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辩护士,特别是由于她同周恩来的友谊和同毛的友好关系。但是,我认为她的特殊之处在于:她多年来真正是通向中国的一扇敞开的窗户。她是一位异常有才华的女性。”而这位才华横溢的女性也被誉为是继史沫特莱、斯诺以后,第三位与中国结下深厚情谊的外籍作家。

  文化交流的桥梁

  三部曲为西方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窗的话,而韩素音的另一本小说《瑰宝》则架起了东西方交流的桥。1952年出版的《瑰宝》奠定了韩素音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美国好莱坞的20世纪福克斯公司曾将《瑰宝》改编成电影《生死恋》,在1956年获得奥斯卡三项大奖。

  《瑰宝》中也有作家自己的影子。身为医生的韩素音当时在香港玛丽医院一边工作,一边写作,书稿就在医院急诊室写成。

  故事背景放置在上世纪40年代末的香港,那里是一个繁忙而拥挤的中转站,各色观望人群的“避难”岛。在这里,刚从英国完成学业、归途中因战乱滞留香港的中西混血儿、年轻的女医生韩素音,在一次聚会中,邂逅了英国记者马克。艾略特。两个人开始了一场一年零一个月零几天的爱情故事。然而在种族、国界、文化差异的背景下,这桩看似浪漫幸福的异域爱情,却不得不以悲剧结束,最后马克在采访中死于朝鲜战场。

  这本书出版至今已半个多世纪,在西方不断再版,还被译成德语、芬兰语等语种。作家格非阅读完《瑰宝》后认为,与其说韩素音为我们复活了一段记忆,还不如说记忆在讲述它自身。作者在复杂的现实与文化境遇中来回穿越,却始终保持着那份难得的警觉和诚实。刚健的叙事、温婉的抒情与充满睿智的辨析融于一炉,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曾经担任英国驻香港总督的马尔克姆。麦克唐纳就对韩素音作品中展现出的东西交融高度赞赏,他曾评价说:“要想建立一种健康的、新型的东西方民族关系,的确需要做点儿类似外科手术这样彻底了断的事情。这就是洗心革面,把优越感和自卑感彻底抛弃,让东方新生的国家和西方古老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快乐坦荡,休戚与共,一起为人类的和平与进步奋斗。”

  麦克唐纳认为韩素音的作品有助于实现推动建立新型的东西方民族关系这个目标。当然,在给民族关系做外科手术方面,韩博士也确实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为了促进实现交流的目标,韩素音还曾到美国、德国、瑞士等20多个国家讲学和游历,介绍中国历史、政治、社会改革、宗教、民族、青年、妇女、知识分子等问题,还写了不少有关中国的文章,包括《早晨的洪流》、《中国,2001年》、《餐风沐雨》、《回面》以及《拉萨,开放的城市》等。

  1994年,韩素音获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的“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1996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她“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称号。除此之外,韩素音还享有另一个无冕的称号:“中国的记录者”。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十八大报告首提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
  • 体育西甲C罗独眼进球皇马2-1 梅西破贝利纪录
  • 娱乐郭晶晶大婚祈愿 银幕热吻 秀钻戒
  • 财经收入增速一直被高估 去年被歪曲幅度更大
  • 科技HTC与苹果和解:夹击三星一举三得
  • 博客实拍:赤峰市大雪纷飞 延庆雪后如画美景
  • 读书文史观天下:元芳身边的神探狄仁杰
  • 教育早恋治愈贴走红 中国教育盛典
  • 育儿9岁女生孝德课上跪求爸爸原谅(图)
  • 安邦智库:监管部门该对股市承担什么责任
  • 于晓华:中国何时才能成为高收入国家
  • 白明:美国会难为中兴华为意在难为中华
  • 叶檀:政府采购规模到底有多大
  • 西向东:为什么奥巴马有罪推定三一
  • 端宏斌:卖肾买爱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 王东京:不限购怎样可以控制房价
  • kramer:亚洲成为奥巴马外交政策的重点
  • 如松:全社会价格体系在缓慢崩溃
  • 刘石:中国种业技术落后世界至少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