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瑛
近年来,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投资泡沫泛滥,产业空心化现象已经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弊疾,而2011年,伴随着国家对于住宅地产的调控,住宅地产市场进入了严冬。
在此情况下,以产业为载体的产业地产得到了蓬勃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产业地产,加大非住宅类用地供应,给调控下萧索的土地市场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与其想方设法让住宅开发商继续买地盖楼,还不如主动调整土地供应结构。
天安数码城(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安数码城”)总裁戴宏亮在接受《21世纪》采访时,就指出要通过“产业构筑城市未来”,加速“产城结合”,实现实体经济的创新增长。
《21世纪》:就您所了解,包括天安数码城所在的行业内和行业外的机会,未来五年最佳商业机会在哪些领域?
戴宏亮:天安数码城发展产业地产最核心的理念是“产业构筑城市未来”,我们一直致力推动产业进化,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我们园区70%以上都是高新技术企业,以龙岗天安数码城为例,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软件、物流、环保、创意和生物医药等七大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都是国家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位于实体经济产业链的上端,自主创新能力强,这也是未来五年最佳商业机会所在。
《21世纪》:中国现阶段园区的开发模式有哪几种?天安数码城的运营模式是怎么样的?
戴宏亮:从开发主体上划分,目前产业地产开发模式主要分为四种:一是政府主导开发;二是主体企业引导;三是地产开发商模式;最后一种是综合运作模式,这也是目前天安数码城所采取的模式。
我们的运营模式是通过市场运作,以特定产业为载体,形成产业与地产的协同效应,在产业地产项目上提供集产业链融合、生产性服务、商务生活设施和创新文化为一体的全方位成长环境,通过聚集效应形成核心产业竞争力与创新能力,使城市发展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1世纪》:区域经济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戴宏亮: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是超过工业化指数的,反映我国处于一种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的现状。目前的城镇化率不足以提供足够的城市空间,也没有承载足够的服务业以消化工业生产能力。因此如何更好的实现“产城融合”,将产业化与城市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是区域经济创新面临的挑战之一。 因此,天安数码城在项目开发时就十分注重园区与城市的无缝融合,园区拥有众多的联盟合作方,能为园区客户提供全面便利的服务,并在园区建设了投融资平台、数字化园区平台、政企服务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专业配套平台以及商业配套平台等五大服务平台,让园区企业可以专心事业的发展。
其次,是如何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致力打造多功能和复合型的园区,给企业提供交流互动和学习的平台,以企业需求为中心,将园区当作企业社区来营造。
《21世纪》:从事产业地产关键在于对产业链的构建,现在很多园区建好后,会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企业,但企业之间并没有明显的上下游产业链关系,导致园区和一般的写字楼没多大区别。请问你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
戴宏亮:产业园区建设最重要目的是加强产业集聚,形成产业分工明确,协作配套紧密的产业集聚区,能够高效地集聚人才、市场、资金等要素,降低成本,优化结构,增强竞争优势,促进工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经过多年在产业地产发展道路上的探索,产品历经四个阶段的转型升级,率先在全国提出 “城市产业综合体”的概念。它最大的特点在于打造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生态环境。通过引导人才、资本、技术、信息、市场、商务、政策等要素的聚集,在企业空间聚集中形成上中下游完善产业链,建立产业配套服务体系。
《21世纪》:目前产业地产是个香饽饽,很多开发商或者政府都想尝试在这一领域发展,请问这是否会对天安数码城产生竞争,历经22年的发展,您觉得天安数码城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天安数码城的发展模式是否容易被复制?
戴宏亮:经过22年的发展,天安数码城已经拥有庞大的客户企业资源和战略联盟、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运营机制和服务体系、商业资源整合能力。符合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园区规划和产品开发能力。专业的团队和各产业链环节优秀的合作伙伴。这些独有的特色,是难以被模仿和复制。
《21世纪》:现在已经进入一个低增长时期,您认为如何判断一个地区的未来增长趋势呢?
戴宏亮:这个要从城市的综合情况来判断。区域的增长趋势我会关注以下三方面。一是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合理的产业结构能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先上升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并最终超过第二产业是区域产业结构的一般演变规律;二是区域的市场化活跃程度,区域的市场化程度越高,非公或民营经济越活跃,使得区域经济越灵活,发展潜力大;三是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数量的多少,科技创新能力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活跃与否的判断标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