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音乐“解放者”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9月04日 02:20  第一财经日报微博

  杨宁

  在古典音乐界,周年纪念是梳理重要作曲家的作品、检视他们对后世贡献的契机。2012年也不例外,恰逢美国先锋派作曲家约翰·凯奇100周年诞辰,世界各地、尤其是美国的音乐节和乐团相继组织了纪念凯奇的演出和活动。相比之下,被同样站在先锋派前沿的作曲家皮埃尔·布列兹称为唤起“现代音乐觉醒”的法国作曲家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虽然更为人喜闻乐见,但在8月22日他的150周年诞辰之际,音乐界却有些平静。是大家对德彪西的音乐已经太熟悉了吗?恐怕不是。今人依然执着地给他贴上“印象派”的标签,仿佛他的音乐只是一种有意为之的含混表达,虽非全无道理,终究有浅薄之嫌。德彪西的“觉醒”其实更在于他解放了音乐思维。

  “印象派”作曲家与“印象派绘画”一样,也是评论家的杰作。1887年,他们批评德彪西的管弦乐《春天》里有“模糊的印象主义”,“印象派音乐”就此“诞生”。德彪西对此表示愤怒:“音乐无论如何也不是一桩简单的印象的事。音响的景观总是更类似于伦勃朗的画,而不是克洛德·莫奈的。”《春天》之后,德彪西的每一部作品都招致正反两派的热烈评论,而反对者的说辞总是相似的:“颓废”、“没有脊梁”、“毫无生气”、“没有一个乐句、一个动机、一个曲式、一支旋律”;圣-桑批判道,在新的教规的指引下,人人都可以自行其道,而这,“就是他们所谓的开发了人的敏感性。”一些乐评人担心“文法错误百出”的德彪西会形成自己的乐派,他们甚至在报刊上对他大肆丑化。

  从这些不满的言论中,恰巧可以看出德彪西的音乐特色以及他的革命性之所在。德彪西的音乐,初听之下,只有不断变幻的音色,没有明确的叙事和轮廓。传统的作曲法中,音乐“主题”以变化、发展、回归等“动作”来完成一个具有象征意义、首尾呼应的叙事。在德彪西看来,这也许不是音乐,而是类似小说叙事的一个“文字过程”。德彪西早年崇拜过瓦格纳,瓦格纳在乐剧中给每个人物都配上一个固定的乐思,就像小说家给人物起名字。这样,在剧情的发展中,这些固定乐思就成了名片,而这正是德彪西所反对的:“我想看到有人创造一种摆脱了主题和动机的音乐。”他的出路是声音本身的色彩在时间上所具有的流动。相对于传统作曲法而言,这完全是另一种思维方式。

  圣-桑没有说错,德彪西的确是个极其敏感的观察者,对他所看到的大自然几乎具有泛神论式的敬意。“当我注视着夕阳映照的天空,坐着久久回味它的奇妙、变幻莫测的美时,真是被感动得不能自已。无边无际的大自然在我的真诚脆弱的灵魂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而他所做的,就是调动声音所能具有的一切手段(而不只是传统的作曲法)来表现大自然在他灵魂中的“真切的反映”。他不会为了描写大海而去记录波浪的音高,或者用波浪状的音型去模仿,在他的《大海》中,只有永不停歇的细腻流动,声音随着时间而形成一个立体的色彩幻象,张弛有序、明暗错综,闭上双眼,几乎能够看到。同样,在以马拉美的诗为题材写成的《“牧神午后”前奏曲》中,开头只用一件乐器、一个特殊的音阶就完美地给整部作品定下了文字所无法言说的基调。

  马拉美认为“诗歌应该用虚幻的词句以故意营造的朦胧的方式暗示不明说的事物”,德彪西则用陌生的音响和手段探索并揭示了声音本身的秩序,也触及了人类更深处的知觉。“印象派”、“象征派”还是其他,已经不重要了。德彪西传记作者奥斯卡·汤姆森写道:“这些同宗的艺术家都在暗示而不是描绘;他们演绎转瞬即逝的印象,而不是定格于常在的现象。”

  德彪西不是莫扎特式挥洒自如的天才。他在音乐学院学习了11年,从11岁到23岁,很早就有了独辟蹊径的冲动。这从他的获奖可以看出:1874至1876年,他的乐理奖等级越来越高,但钢琴奖却在一次一等奖之后突然消失了。原因是,他不高兴练传统曲目,而喜欢给原作加上各种奇怪的音响。最后,钢琴课和声乐课老师都被激怒,但回过神来又不得不承认,德彪西这小子还真有些特别的才华。

  1884年,德彪西如愿获得罗马大奖。罗马奖创办于路易十四时代(1663年),每年一届,给艺术学生提供奖学金和“留学”机会,1803年起设音乐创作奖。这样的国家级奖项,竞争自然非常激烈,参赛者都功底深厚、才华卓绝,获奖堪比中状元。德彪西也有几位老师是罗马奖得主。但是到了德彪西的年代,学院派的创作方式逐渐受到年轻人的挑战。德彪西能够获奖,自然证明他能够以传统的方式写出杰作,但是他的心思早就不属于传统。

  钢琴家斯蒂芬·赫夫如此描述德彪西的形象:“胡子随意一剃,遮住了下巴上松弛的肉;顶着一头乱发;领结歪扭,衬衫也许还是昨天的;照片里,他的指间夹着烟蒂,几乎闻得到尼古丁味。”德彪西并不在乎这些,他“太知道享受生活,将艺术美学用于生活,但生活和艺术都被同样的嗜好所支配,即追求美的东西、千里挑一的东西、稀罕的东西和标新立异的东西。”

  1918年3月25日,德彪西在巴黎病逝,年仅55岁。当时,一战还没有结束,音乐界已经走上新的方向。德彪西对此功不可没。

  德彪西去世后三个月,普契尼写道:“他具有艺术家的灵魂,能感受到一般人感受不到的、最细微的感觉,”但德彪西的艺术“如同昙花一现,人们在最初的惊诧之后就不足为奇了”。德彪西在晚年确实陷入困境,曾经“惶惶不安地渴望杀出一条退路”。然而,他的去世并未使一切突破都不再可能,受他影响的作曲家几乎包含所有的后来者,他们用德彪西“把声音看成声音本身”的新理念发展出只有“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才有的万千气象。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 新闻广州越秀区委常委方大国已停职接受处理
  • 体育英超-范佩西帽子戏法曼联3-2逆转胜
  • 娱乐80后夫妻4年结婚7次离婚6次被吐槽奇葩
  • 财经成品油10日再迎调价窗口 每吨或涨500
  • 科技中移动不希望独上TD-LTE:欲结盟电信
  • 博客花总:私人飞机那些事儿 拍打能治百病?
  • 读书汪精卫贪二奶魂断上海 日女追星沦为性奴
  • 教育小升初“暗战”:女儿哭诉爸爸没本事
  • 育儿3成幼儿园拒乙肝宝宝 雷人暑假作业(图)
  • 健康接吻会传染感冒吗 男性也需要自检乳房
  • 女性2013秋冬最in趋势播报 首饰狂人40款单品
  • 尚品那些买酒庄的有钱人 葡萄酒为何没葡萄味
  • 星座漫画:12星座斗情敌 测试他撒谎吗
  • 收藏王刚称砸宝相当于杀人 1元龙币炒到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