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创新要允许试错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31日 01:00  21世纪经济报道

创新要允许试错

  21世纪网 陆晓辉

  苏州报道

  券商“靠天吃饭”的现状正在被打破。

  5月初,证监会举办券商创新大会,提出11条新政。这也是最近9年来第二次大规模针对券商业务创新的讨论。彼时各家公司把创新大会视为行业即将步入大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作为中国券商的龙头,中信证券在过去十几年时间里都高举着创新大旗,而在新形势下,他们对企业自身的发展乃至对行业创新又有怎样的思考?在2012中国券商创新论坛召开的间隙,21世纪网专访了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战略专家吕哲权。

  创新要有宽容精神

  21世纪网:从券商角度看,创新对行业发展有何意义?

  吕哲权:创新是证券行业的永恒话题。国内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如果没有创新,资本市场的内容就不会丰富,证券业的前景可能会萎缩。因此创新是券商永远都要去投入、去争取的领域。

  21世纪网:创新11条哪些措施急需得到政策上的配合?

  吕哲权:创新是对已有的规则、现状进行突破。所谓的政策、最重要的制度支持是鼓励创新的氛围,而不是对每一条都做出具体规定。毕竟创新是我们对未知的事情一种探索。对未知的事情在时点上做出精细制度性的安排,则可能是文不对题。

  此外,创新11条不是确定了未来券商的创新业务只能在范围内发展。创新11条是创新大会上提出的,这11条未来可能会演绎出18条、20条甚至会变成更多的条数。

  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做这样的猜想:如果按照50%成功率计算,创新11条里可能有5-6条是非常成功的,还有几条则可能是没有太大作用的。此后还可以推出11条的2.0和3.0版本。若干年后,可能会推出100多条创新的政策,仍以50%的成功率计算,最终出来的50条可能是最有前景的。

  21世纪网:为落实创新,券商转型应做好怎样的准备?

  吕哲权:要想把券商创新做成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市场有需求;二是制度允许;三是创新主体即证券业主动或者被动地适应创新。这三方面的互动以及组合才能构出创新。

  目前,在制度领域证监会是鼓励创新的;券商方面,企业有压力和动力去尝试新业务,现在关键是要看市场是否配合创新。如果这三方面恰好都满足,那么创新就能成功。

  券商需要做的是不断的测试创新业务的最佳点是什么,而不是要求在某一个点上必须成功。在创新的路上,没有多快好省,也没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21世纪网:中信证券创新业务准备的怎么样?

  吕哲权:中信证券在无数条线上做了无数方面的准备。因为我们谁都不知道未来一个时点上,哪项业务是一定成功的,哪些会是失败的。中信证券在过去十几年都是一直这样做的,以后也会继续这样做。我们已经做好了创新机制的准备,就是宽容失败,屡败屡战。

  21世纪网:有观点认为:创新业务的开展离不开巨额资金投入,而去年以来券商行业情况普遍不好,资本积累有限,为赶上这波业务扩张大潮,上市券商势必通过再融资来筹集资金备战创新业务。您如何看待此观点?

  吕哲权:从过去3年的业务情况和资本配比看,中国证券公司的资本冗余度远远大于业务开展所需。因此即便是要开展创新业务,中国证券业总体的资本金也是从容的。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证券行业的资本杠杆率不到2倍,国外正常的杠杆比一般是15倍。这表明我们现在的资本是太多了,而业务需要的资金量太少。所以资本一定不是推动创新业务的制约。

  21世纪网:中信证券是否有为创新业务进行再融资的打算?

  吕哲权:我们以前没有过,我想以后也没有这样的理由:资本的扩张是为了寻求创新业务的资本。近期我们也没有资本扩张的计划。

  私募债与转融通难成主要利润点

  21世纪网:转融通开展后,对券商产生什么影响?会否成为其收入新的增长点?

  吕哲权:转融通业务对券商一定会有所帮助,会是券商增长率很高的新兴业务,但不会是主要的利润点。以前转融通业务可能占券商利润比为千分之一,以后可能会增长10倍到百分之一。但这项业务要想达到百分之十则是不可想象的。

  21世纪网:6月以来,券商争相承销私募债,行业发展速度很快。对于券商来说,对私募债的未来预期是什么?

  吕哲权:我不知道各家券商对私募债的态度是怎样的,但是我评判一件事情总要看看国外哪家公司做得比较好。国外私募债在证券业的承销业务中从来没有占据过主流地位。国外都没出现的话,那么在中国也不应该是主流。

  此外,中国的私募债是大公司私募债还是小公司私募债现在还不清晰。如果大公司是在原来公募债评级记录的基础上发行私募债,这样的操作比较合理、安全。如果从来没有发行或者无法发行公募债的公司来发行私募债,那就可能会成为垃圾债,不履约率是远远高于公募债的。

  垃圾债在美国兴盛过一段时间。从垃圾债券出现到高峰,这一段时间花费了20年。垃圾债的发展需要参与各方形成一种机制:谁来发行、谁来买、谁来评级,如何流通、如何辨别风险等。这段过程,没有十年是无法完成。

  目前,我们需要问的是,中国是否形成了投资垃圾债的群体,是否有流通交易的机制。如果这个市场还没有形成,却以大跃进的方式做大市场规模,这是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21世纪网:私募债对券商的业绩有怎样的影响?

  吕哲权:公募债承销在券商的收入比中从来没有超过5%,私募债能否达到公募债的1%或者10%,我持怀疑态度。私募债不能够也不应成为券商利润很重要的来源。

  如果把私募债等同于垃圾债的话,券商介入时间也应该有所选择。在美国,垃圾债市场形成15-20年以后,垃圾债市场达到顶峰、繁荣期,这时的摩根士丹利、高盛等主流的投行才介入。

  创新需要细化市场

  21世纪网:您认为对于不同规模的券商,创新的着重点是否存在差异?对不同规模的券商,机会分别在哪里?

  吕哲权:以前券商在哀叹边缘话。为什么边缘化?是因为一百多家企业都在干一件事情,如果这些券商都各干各的事情,多元化发展,那还会有边缘化吗?多元化意味着自己具备独到的竞争优势,这可能是区域性或者业务性的优势,也有可能在业务和区域结合的小块市场具备竞争力。

  如果券商把传统的业务聚焦到一个特殊、细分的领域,这也是一种创新。这方面,美日的券商一些做法可以借鉴。他们在一些小的领域做一些很专业的产品,例如理财产品,有针对医生、教师的工作规律、价值观、家庭开支和职业生涯等情况,开发出的细化的产品。某家券商一旦在这样的市场站住了脚跟,别人是很难进入的。

  21世纪网:对于行业的创新,您有哪些方面的建议?

  吕哲权: 首先,创新是以前我们没有干过的事情,一定要给予宽容的态度。其次,中国券商的创新不是人类历史上的创新,这些事情国外的投行几十年前就已经做过了。我们的创新是在学习国外的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错位对标。我们不是学习现在的高盛、摩根,而是学三四十年前他们的做法,学习学美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做的制度建设,吸取的也是他们几十年前的教训。

  此外,在创新学习的过程中,金融纪律、制度领域,国外是开山鼻祖,我们要原汁原味的学习他们的精髓。而在中国市场上的应用,用中国人的方式和智慧,根据我国民族、文化、制度的特点进行改良。但在改良的过程中,千万不能用中国特色的旗号去冲淡本源的东西。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 新闻陕西省纪委调查在延安车祸现场微笑官员
  • 体育西超级杯-皇马2-1力克10人巴萨捧杯
  • 娱乐张敏明年嫁前经纪人 感情经历大盘点
  • 财经焦作健康元被曝采购1.45亿元地沟油制药
  • 科技苹果开始回收iPhone 4S 最高价345美元
  • 博客日本驻华大使讲述袭车事件细节(图)
  • 读书毛泽东重新用小平内幕 江青腐败生活揭秘
  • 教育揭秘北京小升初隐秘的“共建生”内幕
  • 育儿数十万婴儿信息遭泄露 取消奥数更拼爹?
  • 健康十大短命活法靠谱吗 小心心脏问题引猝死
  • 女性中国名媛是暴发户 时尚圈10大生存现状
  • 尚品奢侈品大牌的酒店帝国 世界各地海景豪宅
  • 星座12星座花心男 测试男友是金龟婿吗
  • 收藏康定斯基作品或创纪录 沉香越炒身价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