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多赚归银行亏损客户扛?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08日 02:59  现代快报

  市民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往往忽略这样一句话“若产品实际投资收益高于客户认购产品收益,则超出部分归银行所有。”有投资者质疑,为何多赚的收益不给客户,而亏损却要投资者承担?这样的理财“潜规则”合理吗?

  银行理财产品难见具体投向

  尽管很多市民都买过银行理财产品,但是很少有市民能说得清自己买的银行理财产品究竟投向什么产品。“只要预期收益都实现了,说实话,我也不管他具体投向哪些产品了。”

  记者昨日上了多家银行网站,查阅了几款正在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发现产品除了期限、预期收益外,在投资范围这一栏,往往只注明一个大概的投向。以一家银行一款62天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为例,其投资范围一栏注明:“本期产品主要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各类债券、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存款等货币市场投资工具以及符合监管机构要求的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其他资产或资产组合。”

  另外一家银行一款91天理财产品称投资对象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以及信用等级不低于AA-级的企业债和中期票据、信用评级不低于A-1级的短期融资券,同业存款,以及回购、拆借等货币市场金融工具。尽管不同的银行滚动发行的产品名称不一样,但是投资范围往往都差不多,投资者很难从中看出每只银行理财产品具体投向。

  高出预期部分的收益归银行

  一边是银行笼统的投资范围,一边是“高出预期的收益归银行”的规定。细心的投资者发现,不少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都有这样一句话:“若产品实际投资收益高于客户认购产品收益,则超出部分归银行所有。”

  以某银行发行的62天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为例,该资产组合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92%-5.02%,扣除银行理财销售费、托管费等费用,产品到期后,若所投资的资产按时收回全额资金,则客户可获得的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可为4.70%-4.80%。若理财产品运作到期未达到客户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银行不收取投资管理费;在达到客户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的情况下,银行在按照说明书约定的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支付给客户后,将超过部分作为银行投资管理费收取。另外一银行发行的一款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期限60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8%-5.2%。产品说明书中明确,理财资产运作超过最高年化收益率的部分作为银行投资管理费用。另外一家银行发行的91天理财产品,年化收益4%,产品也规定,扣除销售费后,若产品实际投资收益高于客户认购产品收益,则超出部分归银行所有,作为管理费。

  “为什么投资超出的收益不给客户,却归银行呢?”一市民称,既然是银行拿客户的资金去投资,获得了超出的收益,那么收益也应该归客户所有,凭什么归银行所有呢?

  神秘的“资金池”

  昨日有媒体报道称,很多所谓“资金池”是一些银行掩盖违规投资的重要手段。比如,银行把很多不同质的资产放入同一个资金池内,造成各笔理财资金风险、期限、收益无法匹配。其次,银行甚至将不同的资产池转移、合并。甚至用理财资金的部分投资收益来弥补信贷资产的亏损。

  记者了解到,去年下半年,银监会就曾要求银行清理理财产品资金池,以实现单一理财产品单独核算,并要求实现更多的信息披露。南京一家银行相关负责人称,原来这个“池子”里既有不同的产品,如票据、信托、信贷资产,也有不同期限的产品。“如果银行既发了3个月的理财产品,也发了6个月的理财产品,假设6个月的产品到期亏损了,而3个月的理财产品已经提前实现收益拿走了收益,那亏损是不是要全由6个月的理财产品来承担?”这位人士表示,规范之后,现在绝大多数发行的理财产品都已经是一一对应的产品了。

  为什么现在理财产品还是看不出具体的投资方向呢?一家银行相关负责人解释,“银监会虽然要求披露投资方向,但是没要求披露到什么程度。”另外一家银行相关负责人则表示,之所以不公布具体投资哪一款产品,只是公布一个大致范围,这是因为怕公布之后万一没买到这一期怎么办?

  银行回应

  谁承担风险谁获得超出收益

  “谁承担风险,谁获得超出部分的收益,这很正常啊。”昨日南京一家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市民提出的“为何超出预期的收益不给客户却归银行”的质疑,他认为这并不奇怪。

  “银行设计一款理财产品,约定好给客户多少收益,就相当于银行跟客户借钱去投资,我跟你说好付给你的收益是多少,后面的你就别管了,我承担了这其中的风险,如果获得超额收益当然就应该归银行。”

  另一家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很多理财产品说明书里也写明了非保本浮动收益,但是如果产品亏损了,投资者还会去找银行讨说法,所以银行在其中承担了“隐形担保”的风险,“所以多出的收益归银行,作为担保费用,也不算多啊!”

  一银行人士透露,对于银行来说,现在拼理财产品、拼客户拼得非常凶,只有给客户的收益高了,才能吸引客户来,所以银行即使收取高出的收益当管理费,也不会太高,一般在0.2%-0.5%之间。

  基金行业潜规则

  优待大客户

  歧视普通基民

  基金公司:虽有违公平原则但也有苦衷

  普通基民想要获悉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只能通过定期披露的季报、半年报等公告。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大客户可以得到与普通基民截然相反的待遇,甚至可以提前获悉基金经理将要建仓等信息。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并未违反有关法规,但对普通基民来说待遇极为不公。

  大客户可提前撤退?

  近期一只基金结束了封闭期,该基金公司告知每个银行客户经理:这只基金即将进行快速建仓,请客户经理通知购买了基金的大客户此消息,由客户选择是否赎回。值得注意的是,此类消息一般客户经理只会通知手中持有量超过百万的大客户,普通投资者并无可能得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并不是一家公司的行为,整个行业中都存在这样的潜规则。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大资金的安全,毕竟现在这种清淡的市场中,客户已经伤不起了。

  “帮忙资金”安全有保障

  近期沪指连创新低,基金销售市场依然惨淡,而新基金的发行密度却一日胜似一日。在新基金发行“吸金”数千亿元的背后,却大多是高额激励换来的“帮忙资金”。

  据业内人士透露,基金公司为达到较高首募规模,一般会开出3%以上的高额激励标准。为了保障“帮忙资金”安全,基金经理也大多承诺,在封闭期内将以稳健操作为主,保证净值不亏损或略有盈利。他表示,基金公司的操作策略一般不会对外公布,这些公司提前告知大客户就是为了保障他们资金的安全。

  “如果这些资金出现亏损,首先得罪的就是银行渠道。”上海某基金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他表示,为了不得罪这些大资金持有人,如果在封闭期内基金出现了亏损,甚至基金公司还会另外补偿客户损失。

  散户最受伤害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基金公司没有直接给予卖出或买入的指令,但很明显散户与大户之间待遇极为不公。

  记者以投资者身份拨打了多家基金公司客服电话,想咨询目前基金持仓、仓位情况,但均被工作人员以“该信息无法透露”、“具体情况参见基金二季报”等理由拒绝。

  某大型基金公司相关人士表示,这些信息公司只会通过银行告知给客户,银行客户经理也大多只会通知百万元以上的持有人,至于几万、十几万元的小散户只能依靠自己的判断进行操作。虽然有违公平原则,但基金公司也有自己的苦衷。

  据《深圳商报》

  □现代快报记者 王海燕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