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降息难解中小企业高息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28日 06:25  中国经营报微博

  庞华玮

  6月底,广州民间金融街正式开业,政府拟把11家小额贷款公司(以下简称“小贷公司”)集中到金融街的一栋楼里开业,希望借助激烈竞争,把贷款利率降下来。

  “这个概念挺好,可是放贷利率到了18%以下肯定亏钱,我就不会干了。如此一来,小贷公司要么关门,要么违规走地下通道。”广州万穗小额贷款公司董事长张化桥(微博)感慨,“这不是让小贷公司股东们血流满地吗?”

  《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在经济下行时,小贷公司赖以生存的“高利息”的路子越来越难走。“我最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国的各省、市级政府发了5100个小贷公司牌照,大概有一两千家一直不肯开业,而开业的小贷公司里面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钱贷不出去。”张化桥说。

  “有些人进入小贷行业,是为有了牌照能够把放贷做大,并希望能从银行融资,但结果发现并不是这样。”辽宁某小贷公司总经理说。

  窘境:高息的困扰

  “包括我们公司,5月份的时候有1/3的钱是闲着。我问了很多家,都是这样。”近日,张化桥在深圳举办的“2012产业金融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上如是说。

  那么是在经济下行中的中小企业不缺钱吗?这个答案显然不对。那为什么钱贷不出去呢?张化桥的解释是:“因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我们的贷款利率太高了。”据其称,该公司的年化贷款利率为25%。

  据记者了解,比起去年资金紧张时期,今年小贷公司的贷款利率普遍已下降。“去年当地小贷公司最火的业务是给房地产相关产业放贷,他们的周期较长,月息甚至可达到四五分,今年,房地产业不好,大家不敢放贷了,转而给中小企业放贷,但做实业的企业只能接受较低的贷款利息,所以现在小贷公司放贷普遍为月息两分。”某二线城市一家小贷公司的总经理告诉记者。

  “我们的月贷款利率在1.2%~2.0%。”深圳市中恒泰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俊告诉记者,随着央行两次降息,目前小贷公司的年贷款利率的最高合法利率也由26.24%降低到24%。

  然而,月息两分或年化利率25%,对处于经济下行阶段的中小企业来说,仍然太高。“收年化利率25%的时候,我要考虑企业是否还得起。”张化桥的说法反映了小贷公司给中小微企业放贷的普遍矛盾心态:贷款利率太低收不回成本,不如不做生意;但贷款利率太高,又担心企业还不起钱。

  张化桥认为,小贷公司贷款利率居高不下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资金成本太高,监管成本、运营成本、税收也都太高,我们要缴25%所得税,5.5%的营业税,我的利率年化收到18%以下是亏本的,所以我只好收25%。”

  “我们做‘高利贷’的人也希望把利率降下来,不降的话,我们风险也大。我们希望把量做上去,利率降下来。”张化桥说。

  现实中,大部分小贷公司还无法从银行获得融资。“我的小贷公司用房地产抵押方式都没办法从银行获得融资。”沈阳万佳小额贷款公司总经理刘宇告诉记者,由于银监会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身份定位不明确,即使在其公司坏账率为零、有足额抵押物的情况下,银行也不肯给小贷公司融资。

  《深圳市小额贷款公司与银行机构开展业务合作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深圳已开业32家小贷公司的注册资本合计人民币38.2亿元,通过银行融入资金4.7亿元。融资占比仅为1%。

  创新:信贷资产转让

  “小贷公司每年的净利润至少是15%。”广东省小额贷款公司协会的徐北告诉记者。

  每年15%的净利润,在当下实体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应该说非常之高。然而,许多小贷公司股东的期望值更高。“年净利润低于20%,做小贷公司就没有意义了。”某小贷公司总经理说。

  “如果我把钱放给朋友,做民间借贷的话,年净利润可能有30%以上。”上述某小贷公司总经理说,作为民间借贷阳光化的小贷公司,做着给中小微企业贷款的高风险业务,却无法享受到金融企业的待遇,纳税上也按照工商企业的标准,同时受到4倍基准利率的管制和各种检查。

  “我不愿做小贷公司。”珠三角一位管理着上亿元民间借贷资金的人士坦言。“我为什么要做小贷?小贷要受到各种管制,还得缴税。我做民间放贷不更好?”

  “我个人觉得小贷公司这个行业前景非常不好。”张化桥认为,很多小贷公司期待转村镇银行,但是“政府绝对没有这么冒进,1/10都不可能”。而且,即使政策放开,小贷公司也不愿意转。“因为转到村镇银行,里面又是一套枷锁,我公司里60多人,我又要加10多人应付各种监管规则,成本又上去了。我再收18%就亏本了,必须收27%才能打平,这样我选择的客户群就非常小了,那我生意就没法做了,蛋糕做不大了,又必须把利率往上抬,最后只能歇业。”

  “多数农村信用社不死不活,自生自灭,就是这个样子,我们也是这个结局。但是我希望我这一家会好一点儿,但是大环境如此,我也没有太多招数。”张化桥坦承。

  在合规的范围内,部分小贷企业也在寻找突破和创新。

  李俊告诉记者,其公司通过信贷资产转让给银行的方式,扩大了自己的业务。“建行给了7.5亿元授信额度,中行给了7亿元,陆家嘴银行也拟给1亿元。”

  这是一种三赢的方式。一方面,中小企业获得了贷款;另一方面,小贷公司、银行均能获益。“我们给这些企业的贷款月息为1.5%,银行给我们的贷款年化利率为8.1815%。借用银行的资金,我们跟银行赚得一样多。”李俊说。

  事实上,银行之所以愿意接受这种信贷资产转让,最重要的原因是在这一模式中建立了风险保障机制,一方面是核心企业、小贷公司与借款客户集群之间合同约定的多种方式质(抵)押的风险保障机制;另一方面是小贷公司通过母公司或大股东,或者本系统内担保机构的第三方代偿或回购风险资产的再担保机制。

  刘宇则对小贷公司的未来“不消极,也不乐观”,他认为,未来3~5年内,小贷公司的市场和政策的大环境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而这个行业还需要时间来进行自我淘汰——部分小贷公司退出,留下来的企业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