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儿时借书记:现想来不可思议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18日 22:42  华夏时报微博

  李成

   现在想来,我还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她们怎么会相约一起来找我呢?在那样一个夏夜,我正躺在村道上的一株苦楝树下,眼望着银河,心思不知飞到了哪里,正在这当儿,耳边传来两声轻轻的、女性的叫唤声?我一激灵清醒过来,扭头一看,原来是邻村的方家姐妹同她们村的另外几位姑娘来找我呢。

   她们是来问我借书看的。她们几个都比我大,而且家境都是不错的,有的是父亲在外地工作,有的出身村干部家庭,加上念了书,因此身上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而且个个都那么漂亮,面庞圆润、皮肤白晳,而眼似流星。但我只跟方家姐妹接触得多些,其他几位几乎没有什么交往,何以她们一起来找我呢?那是因为她们参加中考回来,实在是乡居寂寞,就想来问我借书的吧,然而那一段时间正好没有什么书流落到我手里,我只好让她们空手而归了,想那一刻,我心里所感到的是比她们还要强烈的失望吧。

   多少年后,我还对这一情景记忆犹新;我惊讶于她们那么无声无息地就突然出现在我身边;她们走后,我一个劲地朝树上和天上看,仿佛要从那里找到她们来去的踪迹。

   我之所以要重提这一往事,是要说明:在将近三十年前的乡村,上学念书的孩子要觅得一本课外读物是多么不易。同时也想重温一种经历:在乡间有些书籍就是这么流传的。

   确实,我就曾为满足自己逐渐旺盛起来的阅读欲而走遍周围几个村子,如闻谁那里有什么好书,总是要想方设法地走到他跟前,死磨硬泡;尤其是暑假,高年级的学生都放假回来了,他们总有一两本可读的小说或童话,那么,不管走多少路,冒着风雨、踩着泥泞,只要能把书借到手就都是值得的。我就曾在一个雨天走了几里的路到另一个村庄的一位好友那儿去借书,书是他哥哥的,不允许外传,只得就在当场阅读;走在路上,泥泞把凉鞋的襻儿都拽掉了,干脆把鞋扔掉,赤足前往;歪在他家堆着干草的柴房里,当把那本科幻小说读完,脚上的泥巴早已干了,一搓就干净了。这样的经历,恐怕也不独我才有吧。

   那时候,课本之外的读物在乡间可用得上珍稀二字来形容。越是稀少,越被书主珍惜,越要秘不示人。其实,经过那么多动乱的岁月,一两本劫余读物被人视为拱璧是再正常不过了,因此,它偶一露面,在我这爱读“闲书”的人心里激起的波澜之大可以想见。也是一个雨天,我在本村闲逛,偶然走到一位堂伯的门前,看见他正倚在门框上读一本竖版的古书,鼻梁上还架着从未见过的眼镜,我一下子就怔住了,我问他是什么书,他告诉我是《三国演义》,然后再也不愿搭理我,我看着这本纸张泛黄,书角已卷,似乎头尾还有残缺的书,心里自有一种恋恋不舍,但更有一种惊讶,何以平日慢条斯理、言稀语少的堂伯竟然藏着这么一件宝贝,我才明白,在夏夜乘凉时,何以他会给我们讲那么多的三国传奇。不过我实在猜不透这本书的来历,现在更不知其下落了。

   随着我渐渐长大,这样的惊讶还不时地有。更大的惊讶竟是来自于对门的堂姑父那里。平时也不见怎么读书看报的他,有一天竟向我透露他有几本我一定感兴趣的书,我虽说不是如闻霹雳,也一定睁大了眼睛,自然就跟他“纠缠”,还好纠缠不久,他就带我去了他的卧室,从一个大的衣箱里拿出一个木匣,里面果然装满了图书,我发现这些书都有些年头了,有的甚至可以称之为“古籍”,如祖传的《论语》、《幼学琼林》,还是线装书,还有几本建国前后出的课本、连环画,那本《杨子荣》的连环画就十分别致,开本比我常见的六十四开本要大许多,故事也似乎比后来同名的要生动些,令我一见就爱不释手,只好央求他转让给我,我用《晁错》和《吕后篡权》跟他换。后来,我又用这本稀见的《杨子荣》和别的小伙伴换了一本《豪夫童话选》。在乡村,只有用这种方法才可以稍稍扩大阅读面。

   交流最多的当然还是在同龄人中间。在那方家姐妹的村里还有我一位同班同学,他也是爱书的,而且天资聪颖,我俩有什么书都跟对方交换。我至今不知他从什么渠道弄来那些“怪书”,什么《郁离子》,什么《卖油郎独占花魁》、《错斩崔宁》;我上学要经过他家门口,常在他的床上搜来一本书读上一阵再去上学或回家。如果实在没有书了,就把他父亲的赤脚医生手册或当时出的一本农村读物《东方红》反复阅读,后者其实类似于刊物,但大小像书一样,内容倒丰富,有故事、有科技知识、有戏曲,还有年历……可惜这样的读物都只是在少年的我面前一闪即逝,从此就难觅踪影。

   我跟方家姐妹尤其是那位姐姐互相交换看的多是“红色经典”。什么《烈火金钢》、《地道战》都是从她那儿借来的,而最后一次借她的书是《青春之歌》,后来她就赴外地工作,不常回家了。但再见面时,我们还是谈书。确实,在那个贫瘠的乡村,痴迷一般地谈书、借书,虽说有点不可思议,然而又是多么愉快的事!我至今还记得,我跟随在这位方家姐姐身后,陪她提着一桶衣服在池塘边浣洗,一边跟她谈欧阳山的《三家巷》,讨论主人公周炳应不应接受富家少女陈文婷的爱情。我当时有一种幻想:就这样一直谈下去多好。

   当然,图书在乡村里流传,看的人也比较杂乱,有时出现“纰漏”也是难免的。主要是有些好书实在难得,总让人产生据为己有的念头。父亲批准给我看的一期《人民文学》上有一篇丁玲的《杜晚香》,传阅的人都觉得好,刊物再回到我的手上时,这一篇小说就不翼而飞,几经周折,才从一个山村里的一位中学生那儿追回。有的书传丢了,就再也追不回来了。

  (作者系独立书评人)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 新闻山东两艘渔船36名渔民在俄远东被扣
  • 体育尼克斯官方确认放弃林书豪 书豪将签火箭
  • 娱乐63岁女设计师与27岁猛男热恋同居(图)
  • 财经6月70个大中城市超3成房价环比上涨
  • 科技传下一代iPhone显示屏将比现有手机都薄
  • 博客失独妈妈老无所依 方舟子:食物中的毒
  • 读书往事:吴莉莉唤醒了毛泽东的青春幻想
  • 教育曝光万元游学:学生啃汉堡老师狂购物
  • 育儿80后奶爸携幼女自驾游33城市 微博热议
  • 健康跟Ta学第3期:冬病夏治“三伏贴”
  • 女性高考状元做了全职太太 世上最古老的钱包
  • 尚品上帝之手造就的天价彩钻 唇边的性感香槟
  • 星座测试爱情中你总赔本吗 12星座耍流氓
  • 收藏北京袁世凯五姨太墓遗存变身火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