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央行正为货币政策抉择“探虚实” 正逆回购再度询而未发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17日 23:55  经济导报

  经济导报记者 邵好

   17日,28天和91天正回购再度询而未发。这已是自13日以来,央行第二次对正回购询而未发。而当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逆回购操作,交易量200亿元,期限7天,中标利率持平于3.30%。

   在两次询而未发的前一日,央行都罕见地对正、逆回购进行同时询量。在专家看来,此举无疑是央行在为下一步的货币政策抉择“试探虚实”。

   “从目前市场资金情况来看,央行在近期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下称“存准率”)将是大概率事件。”17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导报特约评论员韦森,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述了他的观点。

  资金面承压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前几周在公开市场连续逆回购所投放的资金,也将在本周集中到期。导报记者统计发现,本周到期数量约在2050亿元,其中17日到期1550亿元,19日到期500亿元,高于上周的1680亿元。

   不仅如此,银行机构本月还将面临数千亿元的分红派息压力。导报记者粗略统计,仅四大行已分红派息超过2000亿元,其中,中国银行6日派发432.68亿元,工商银行派发709亿元,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也在近日分别派发了591亿元和427亿元现金。

   除此之外,7月是传统的财政存款上缴月份,据中信证券宏观债券分析师傅雄广分析,“预计此次财政存款会上缴约4000亿元左右。”这将进一步放大货币市场的压力。

   在上述资金压力下,要想继续维持较为宽松的资金状况,下调存准率或是不二之选。

  “CPI同比增幅下降给了调整存准率更大的空间。6月份CPI同比增幅已经回落至2.2%,市场对通胀的担忧有所减小。”17日,山东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导报特约评论员李德荃对导报记者表示,调整存准率是央行的常规做法,也符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属于大概率事件。

  “降准”效果更好

     与逆回购操作相比,下调存准率对于减轻市场资金紧张状况,效果更加明显。央行之前通过6次逆回购才投放3130亿元流动性,但一次0.5个百分点的存准率下调,就可释放4000亿-5000亿元的流动性。

   据测算,下半年中的7月、8月和10月,银行间市场新增资金量分别为1290亿元、109亿元和487亿元,这些月份将是法定存准率操作的“敏感窗口”。

   “从宏观数据来看,我国货币供给量仍然未达到保持国民经济理想状态的水平,即货币层面略有偏紧。”17日,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导报特约评论员徐逢贤对导报记者表示。

   韦森认为,央行最近连续降息,可能是出于对房地产等行业的政策考量,但20%的存准率仍然处在历史高位,并不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挥其作用。况且,依靠公开市场操作进行货币政策调整,其效果也不及调整存准率等。

   17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显示,短期限品种小幅上涨,中长期品种略有下降,整体波动幅度不大。其中,隔夜Shibor下降17.52个基点,至2.63%;7天Shibor下跌0.25个基点,至3.28%,仍未达到市场预期的2%-2.5%的波动区间。

  不宜单靠货币政策

   实际上,央行在今年6月8日和7月6日连续两次降息,已预示了监管层对我国经济偏于谨慎的判断。但是,经济是否已经见底回升,市场难有明确答案。在此种情况下,保持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或是较优之选。

   韦森表示,尽管市场资金较为紧张,但在上半年新增贷款已达4.86万亿元的背景下,央行对货币政策还是应谨慎对待。“按照上半年的速度,今年全年新增贷款或将超过10万亿元,市场上的M2仍将居高不下。”

   “目前,资金供求两端均处于冷淡状态:银行不愿意放出贷款,企业对贷款的需求也不旺盛。”韦森告诉导报记者,在此种情况下,单纯放松货币政策可能难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信贷资金的流向也难以把握。

   “现阶段,决策层或许应考虑更多地使用包括减税等措施在内的财政政策,而非单一依靠货币政策。”韦森说。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