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颜晓岩:很有追求、挑战的一份职业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4日 01:09  中国政府采购报

  ——从事政府采购新闻工作10余年有感

  本报记者 颜晓岩

  世事难料。从未想过在中央财经大学本硕连读7年财政专业后会从事新闻工作,更没想到一干政府采购新闻工作就一发不可收。

  从1991年至今,记者从事新闻工作已有22年。22年来,记者一直以这份职业为荣,并乐此不疲。

  记者22年的新闻生涯可大致分为两段:第一段从1991年至1999年,主要从事宏观财经新闻跑口工作;第二段从2000年至今,如痴如醉地从事政府采购新闻工作(期间因出国短暂离开)。2000年,亲历了我国第一份政府采购宣传周刊——《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的创办;2010年,亲历了我国第一份“中”字头政府采购报刊——《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创办。

  我们不是专家,但又不得不是

  与其他领域相比,政府采购较新较专,新闻少得可怜。回想10余年前刚从事政府采购新闻工作时,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挖掘新闻、如何高质量地安排好每周8个版面,以满足基层政府采购工作的需要。

  常有读者把报刊称为良师益友,而记者在大学7年内,从未听说过“政府采购”一词,其他人也一样。当初我们的窘境是,连政府采购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又如何为人良师、为人益友。

  记得当初,《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的采编人员和第一批政府采购工作者一样,面对困难和挑战,不畏惧不气馁,说干就干,边学边干。我们既是学生又是老师,身份在交替着、变化着,但不是简单从某个点又退回原点,而是一直在螺旋上升,完成了一次次质的飞越。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建设是从学习国外制度开始的。介绍国外的制度、经验以及总结深圳、河北、上海等先行试点的经验、做法,成为当时《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的主要新闻源。记者清楚地记得,一些省市把我们写的试点地区的做法、案例作为范本,“照葫芦画瓢”来开展其工作。可以说,我们是把少得可怜的经验搞懂了、刊发出来,传播出去。就这样,星星之火,通过我们一点一点燎原,我们几名采编人员也因此在政府采购圈中成了“名记”。

  《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专版》最早的编辑是齐小乎。记得在第一期《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专版》(1998年7月17日第三版)上,记者写了一篇消息《政府采购:从试点向规模发展》和一篇通讯《要弱化“人治”约束——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何振一》。

  同一个战壕,我们感情至深

  被人需要,会让人有成就感,也会让人产生无穷动力。

  《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一群年轻的、朝气蓬勃的编辑、记者就这样被我国政府采购工作需要着,由此带来的成就感早就让我们忘记了挖掘新闻、采写新闻的艰辛,干劲更足了。

  现在,给初识者送上名片,别人会说:“哦,你是记者。”在10余年前,我们和专家、政府采购监管部门、执行部门、采购人、代理机构、供应商一样,都是推动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发展的战士,我们在同一个战壕里。那时,人们更多的概念是,大家工作的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朝着一个目标前行,你需要我,我离不开你。开会在一起,调研在一起,探讨问题也在一起……就这样,我们和政府采购工作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感情至深。

  记者时常在心里向那些为政府采购事业开天辟地的先行者们致敬,向那些默默无闻在政府采购一线的奋斗者、坚守者致敬!是他们铸就了政府采购事业辉煌的今天,是他们让记者更喜欢现在这份很有追求和挑战的职业——政府采购新闻工作。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