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频交易天使还是恶魔(右头条)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2日 03:19  国际金融报微博

  本报记者 王丽颖 张颖

  某个工作日的下午,《国际金融报》记者接到一通电话,一个略带南美口音的外国人希望能够安排一次面对面的独家采访。这位“神秘”的来电人名叫Edgar Perez,是美国畅销书《高频交易》的作者。

  Edgar Perez没有任何高频交易的实战记录,但是,他的个人经历绝对丰富。他曾是花旗银行副总裁,IBM(微博)和麦肯锡的高级顾问,并被授予Beta Gamma Sigma大奖,这是在美国和世界著名高校的商学院里通行的一个学术奖项。

  作为高频交易的拥趸者,Edgar Perez说:“作为现代科技与金融投资的完美组合,高频交易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任何政府或机构试图阻止这类交易也就意味着否定和阻止科学技术的前进。”

  势不可挡

  高频交易真如Edgar Perez所言那样势不可挡吗?高频交易是指利用极为短暂的市场变化寻求获利的计算机化交易,比如,某种证券买入价和卖出价差价的微小变化,或者某只股票在不同交易所之间的微小价差。

  在Edgar Perez看来:“不管你喜不喜欢,速度已经成为了金融市场交易的一部分。”根据Aite集团2009年2月的报告,目前,美国交易所中60%的交易量都来自于高频交易。高频交易如风暴般席卷了华尔街,究其原因,无非是其巨大的盈利能力而已。

  “当然,高频交易带来利润诱惑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系统性风险。”Edgar Perez给记者讲述了在2010年5月发生的“闪电崩盘”事件,这场“灾难”的始作俑者正是高频交易。此外,在市场负面消息最多的时候,高频交易显得异常活跃。

  以2012年5月4日为例,美国劳工部当天9点即将公布4月就业数据,在8点29分20秒的时候,仅仅200毫秒的时间里,高频交易员就完成了约1.5亿美元交易。在美国市场,高频交易变幻莫测,几乎发生在任何时间段。

  “据调查,70%的高频交易投机由2%的大型机构操作。”Edgar Perez认为,这一比例正在发生变化,很多私人投资者也开始利用高频交易投机,因为这种交易讲究的只是科技应用,谁的速度快,谁就能赢取获利机会。

  风险之争

  在“闪电崩盘”发生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暂停了“闪电交易”这种高频交易方式。然而,监管者的法规控制并未止住高频交易员们的投机行动,却让很多高频交易公司加速完善交易工具,在毫秒、微秒甚至纳秒之间赚取可观利润。

  “在外行看来,高频交易存在诸多不公平性,大金融机构不仅拥有自己的高频交易团队,还拥有先进的电脑技术完成投机,而普通投资者两项都不具备,有人呼吁监管机构应该设置制度来阻止投机交易。”

  Edgar Perez显然不支持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大机构短时间内的高频交易并不会影响普通投资者,因为短短十几秒的时间不会对交易价格产生影响。”在大机构享受高频交易带来的利润时,一些投资者呼吁对其进行限制和征税,因为这对金融体系来说始终是风险。

  “新发展趋势增加了监管难度。”Edgar Perez告诉记者,要想预防高频交易带来的金融体系崩溃风险,惟一能监管的方法就是设置高频交易规模上限,而不是限制其交易速度。

  高频新市场正崛起

  最新数据显示,在美国,股票市场的高频交易比例已经从2009年的61%下降至53%,相反,在欧洲,高频交易发展的速度非常快,2006年时该市场的高频交易量不足10%,而2012年却有可能上升至56%,2015年甚至赶上美国高频交易发展的速度。

  除欧美市场外,其他交易市场的高频交易活动量也由2004年的13%上升至30%,这给系统带来的风险可想而知。虽然亚洲的高频交易量极少,但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日本的高频交易量居亚洲之首,占到该区域总量的45%,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紧随其后。

  那么,中国内地会成为下一个高频交易的前沿阵地吗?Edgar Perez坦言,新兴市场的高频交易活动变得异常活跃,在巴西,高频交易占到6%,印度交易市场也在酝酿高频交易。就中国而言,整个亚洲的高频交易量并不活跃,但在2015年之后,这一地区也会有快速发展的趋势,所以对中国监管者而言,要尽快设置高频交易规模上限,提前预防系统风险。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