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邱林:不妨让民营资本进入三桶油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07日 08:55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邱林

  民营资本能否进入国有企业,特别是进入垄断国企,成为目前坊间的热门话题之一。政府高层也接二连三地出台一些政策,给民营资本投资提供更大空间。最新的一例是,5月底,国资委下发《关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积极引入民间投资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规定民间投资主体可以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

  其实,选择在这个时候推出《指导意见》,刚好是“新36条”颁布两周年,国务院规定各个部门,要在今年6月底前,把本部门相关的民营企业准入意见出台。不过,观察人士发现,与两年前政府方面的高调相比,关于民间资本的动向似乎未有实质性变化:垄断国企依旧强大,民间资本仍在“四处游荡”。

  给人的感觉是,民间资本循着“新36条”以及一些相关政策的脚步,还是难以在现实中找到落脚点。在具体的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也没有出台详细的民间资本进入细则。由于缺乏细则引导,一些行业和领域在准入政策上仍然设置了很多潜在的进入条件,对进入资格设置较高门槛。

  说得严重一点,由于高高竖起的“玻璃门”,使得打破一些行业垄断的政策推动成为一纸空文。一方面,“三桶油”(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以及电力、通信等确实对国有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早已与不少国企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就利益而言,可谓触一发而动全身。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各种形势越发复杂的今天,中国经济似乎不得不依赖这些“更可靠”的“三桶油”等国企,且在政策驱动的市场化改革和计划思维与市场思维并存的经济格局中,受益的肯定是垄断国企,正如此,才拖缓了“新36条”的实施节奏,并缩小了民间资本的存在或扩张空间。

  人们不禁要问,即然政策允许民营资本染指垄断国家,那么政府决策层敢不敢拿出“三桶油”这样的优质企业资源,让民间资本进行参股或投资,这势必考验着政府有关部门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企改制重组的决心和勇气。

  这样做的前提是,截至2011年6月,包括“三桶油”等中央企业及其所属子企业完成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的已达70%,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达到359家,上市资产总额占全部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的54.1%。由于“三桶油”的产权已十分明细,假如民营资本购买“三桶油”股份,占有多少市场份额就方便多了。

  不过,让民营资本染指“三桶油”也许是一厢情愿。因为按照现行体制,“三桶油”几乎垄断了全国的石油市场。目前,石油的市场格局便已决定它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过去,民营石油企业多次联名上书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要求允许民营石油企业在石油进口、上游勘探与开采等领域获得相应的权利。

  但是,没有任何结果。这些石化、石油领域,目前仍被“三桶油”牢牢地控制着,并没有开放的迹象。而在以前以民营企业为主的石油加工、加油站等领域,中石化、中石油还伸手过来,对这一领域进行逐步蚕食。

  当然,随着“新36条”的推动,“三桶油”也作出了一定姿态,让民营资本进入。5月30日,中石油宣布,由其主导的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三线工程项目将引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城市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和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为项目股东。而除此以外,中石油还称将把国内外涉及上中下游的国内外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成品油销售等逾100个项目向民营企业开放。

  但与中石油的“好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活跃在石油化工领域的民营企业并未表现出与之对称的反应。这是因为石油化工等领域都被“三桶油”长期占据,这些领域是民营资本的“伤心领域”。当初允许他们自由地进入,结果政策一变又被清退出来或是以很低的价格被“三桶油”收购。

  对于今后行将出台的“新36条”实施细则,能否消除民营企业的心理障碍,值得关注。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依靠国有石油巨头“边脚料”存活至今的民营企业来说,通往垄断坚冰背后的阳关大道仍遥远。因为许多民营企业感到,诸如中石油作出的允许民营资本参与的“西气东输三线工程”项目的举动,其本质并不是真心要破除对市场的垄断,而只是一个应景之作。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