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绍峰
新股发行失败常态化离我们有多远?价值投资理念深入人心还需等多久?
这些看上去似乎遥不可及的目标,现在终于因为监管部门的一个回答而变得可以预期。
不久前,针对网友有关“股市低迷,新股发行、增资扩容的脚步并未停缓,为什么不能暂停新股发行,提振股市信心”的提问,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有关负责人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市场指数高低不是行政监管的范畴,停发新股则是典型的行政管制,监管部门不能根据指数高低来调整发行节奏,否则就是走“回头路”,不符合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监管部门的回答,以及目前近700家企业排队等待IPO的“豪华”阵容,多少有点令充满期待、等待政策“救市”的投资者感到意外和沮丧。长期以来,股市指数的高低,一直是影响新股发行节奏的重要因素;而调控新股发行节奏,也一直被管理层视为“救市”的法宝之一。如今,面对低迷的市场和投资者的呼声,管理层却不为所动,“一意孤行”地坚持市场化方向,甚至取消了机构投资者网下配售股三个月的限售期,通过新股上市全流通加速筹码供给,这究竟是为什么?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第37届国际证监会组织年会上的一段表述,或许已经为这个问题寻找到了答案。周小川说,“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父爱式管制’,要加大改革力度。政府的主要责任是做好投资者教育,让其自行积累知识并逐步承担风险。”显然,“市场指数高低不是行政监管的范畴,停发新股则是典型的行政管制”的态度,已经表明了监管部门远离“父爱式管制”的坚定决心。或许从现在开始,监管部门将真正回归监管本位,回归到将监管工作重点放在制定和执行游戏规则、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护投资者权益上,而市场的事则交由市场机制自己负责。
“市场的事交由市场机制负责”,对市场各方意味着什么?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从此新股发行或将只看供求、不再看大盘“脸色”。但对于那些市场参与者而言,大量新股在“不停发”中源源不断地涌向市场,股票进入全流通时代,将使得风险投资等投资机构者再也难以像从前一样,只须按发审委标准选择投资标的就能赚大钱,它们现在必须自己学会找好企业——那些未来会受到二级市场投资者欢迎的企业;券商也难以再像从前那样,依靠给拟上市企业过度包装,提高发行报价,来获得承销费,它们必须不仅对上市企业客户负责,更要对投资者特别是二级市场投资者负责,学会如何做投资银行家,学会如何将真正的好企业推荐上市,学会如何定价才能确保新股发行出去,选择申购怎样的新股上市首日才能赚钱;发行企业也难以再像从前一样,不管行业前景多么不妙,业绩多么糟糕,只要各路中介机构一路相助,妙手妆扮,就能以超高发行价超募资金,大肆圈钱,今后上市的企业必须是那些主业强、业绩靓、行业好、能给投资者带来长期回报的优质公司;投资者也同样难以再像从前一样,打新必赚,他们必须学会看企业的财务报表,知道分辨公司的优劣好坏,有选择地申购新股,并对自己的投资负责。
能让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发生如此变化,全仗着新股的“不停发”、全流通以及因此而来的新股发行失败常态化:由于新股海量供应,大量新股入市,使得在打新资金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IPO发行价将不断走低,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在未来“过得了发审委的会,却过不了市场的关”,以至最终不得不宣布发行失败。也只有新股发行失败常态化,才能倒逼市场参与各方矫正自己的行为: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者在选择企业上不敢掉以轻心;券商等中介机构不再热衷对企业实施包装,甚至为了承销费而操纵发行报价;想上市的企业也将三思而行;而投资者则在新股必赚的神话破灭、市场估值中心下移后,不得不重新树立价值投资的理念。
接轨成熟市场,离不开投资者投资理念的接轨。而增加新股供给,增加新股发行失败的几率,增加中国股市能容纳更多大型机构投资者的体量,让更多大型机构以自己的长期投资行为引导市场,为投资者树立标杆,最终将会引发市场的深层变革:券商的行为改变了,发行人的质量提高了,价值投资的理念树立并深入人心了,中国股市也就走向成熟了。尽管这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尽管发行失败常态化时代尚未到来,但“不停发新股”这种坚定的市场化态度,只要坚持下去,中国股市的深刻变革必将会到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