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阮健弘:社会融资规模在金融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14日 01:56  金融时报

  记者韩雪萌5月11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阮健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时表示,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指标的引入有效支持了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和政策决策,得到了宏观调控部门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认可,在金融宏观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融资规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以及新兴金融机构等;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具体到统计内容上,社会融资规模包括八项指标,这就是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企业股票融资和其他融资。从2002年到2011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由2万亿元扩大到12.83万亿元,年均增长22.9%。2011年社会融资规模与GDP之比为27.2%,比2002年提高了10.7个百分点。

  阮健弘说,社会融资规模的趋势和结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人民币贷款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2002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8万多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92%。而到了2011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47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下降为58.2%。二是直接融资快速发展。2011年企业债和企业股票融资合计1.8万亿元,是2002年的18倍,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为14%,比2002年上升9.1个百分点。三是金融机构表外业务迅速扩大。2011年,实体经济通过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从金融体系融资达2.5万亿元,而2002年这些表外业务才几百亿元。四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新兴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1年,保险公司赔偿是2002年的5.7倍,小贷公司及贷款公司新增贷款1936亿元。

  阮健弘还介绍了有关信贷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简要情况:2012年以来,人民银行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准确把握金融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增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和配合,金融对“三农”、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继续加大。2012年一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7.25万亿元,同比增长15.7%。一季度增加2.46万亿元,同比多增2169亿元。分结构看,一季度信贷投放呈现“四个增长,一个回落”的变化。

  所谓“四个增长”:一是小微企业贷款增速继续高于同期各项贷款。一季度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38万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27.9%,同比增长20.5%,增速高于同期各项贷款4.8个百分点。二是“三农”贷款稳步增长。一季度末,农村贷款余额12.87万亿元,同比增长21.3%,增速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5.6个百分点;农户贷款余额3.31万亿元,同比增长16%;农业贷款余额2.55万亿元,同比增长9%。三是保障性住房贷款较快增长。一季度末,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4306亿元,同比增长63.7%,增速高于总体房地产贷款53.6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各项贷款48个百分点。一季度,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增加391亿元,占同期房产开发贷款增量的47.1%。四是中西部地区贷款增速快于东部地区。一季度末,东、中、西部地区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13.5%、17%和18.7%。中、西部地区增速分别高于东部地区3.5和5.2个百分点。

  “一个回落”是指房地产贷款增速持续回落。一季度末,房地产贷款余额11万亿元,同比增长10.1%,比上年末低3.8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2427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9.9%,比上年全年水平低6.9个百分点。地产开发贷款负增长是房地产贷款回落的主要原因。同期地产开发贷款余额7710亿元,同比下降8%。房产开发贷款和个人购房贷款同比增速仍在10%以上,前者为11%,后者为12.1%。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