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供需两弱 四月新增贷款缩至6818亿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14日 01:34  第一财经日报微博

  聂伟柱

  缺乏存款放量增长的支撑,4月新增贷款规模迅速萎缩。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4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4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6818亿元,同比少增612亿。这一数据较3月份的1.01万亿元大幅下降且显著低于市场9000亿元的预期。

  与此同时,4月末M2(广义货币)余额同比增速回落至12.8%,较3月末下降0.6个百分点,同时也低于央行设定的全年14%的目标值,亦远远低于市场预期。

  供给、需求双向挤压

  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4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57.93万亿元,同比增长15.4%,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和2.1个百分点。4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818亿,同比少增612亿,也比一季度月均的8200亿元少1382亿元。

  对于4月信贷增量的锐减,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原因在于信贷需求、供给两个方面。

  “在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盈利预期不强的情况下,实体经济总体信贷需求减弱。”交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鄂永健对《第一财经日报(微博)》表示,加之预期政策放松、市场利率下行,部分企业选择推迟贷款融资计划;而部分信贷需求在3月提前释放也是导致4月信贷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步入2012年之初,1、2月信贷低于预期已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信贷疲软,而4月份的信贷数据则显示,这一趋势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从4月份新增贷款的结构看,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的比例为69%,仍然占主要部分,中长期贷款占比仍然偏小,反映了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疲弱。由于企业利润持续低位,未来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将进一步放缓,从而对信贷需求产生负面影响。”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在其发布的研究报告中也称,实体经济增速放缓对贷款需求构成影响。

  分部门看4月新增的6818亿贷款:住户贷款增加142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79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28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535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50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265亿元,票据融资增加2407亿元。

  “票据融资在对公信贷中占相当规模,这表明新增贷款藏有水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票据融资在4月放量增长,可能与银行通过票据冲信贷规模有关。信贷供给方面,季初的存款大量外流削弱了银行的放贷能力,这种现象在存贷比频频触线的中小银行方面显现得最为明显。

  4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84.23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1和5.9个百分点。4月人民币存款减少4656亿元,同比少增8080亿元。而在3月由于季末因素,人民币存款增量达到2.95万亿元。结构上分析,财政性存款在4月增加4343亿元。受季初存款资金重新转为理财产品的影响,当月住户和企业存款明显减少:住户存款减少6379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2968亿元。二者合计流失9347亿元。

  信贷投放“随存款走”

  统计显示,4月流通中货币(M0)、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均有所下降。

  “新增贷款大幅下降和私人部门存款流失共同拖累M2增速。”彭文生认为,新增贷款较少,导致存款派生也相应减少,从而降低M2增速。另一方面,预计4月新增外汇占款仍在2000亿元以下的较低水平,也对M2增长形成拖累。

  事实上,早在今年年初,央行曾确定了2012年M2目标增速——14%。但从目前来看,今年前四个月,M2的同比增速均位于14%以下:1至4月,M2增速分别为12.4%、13%、13.4%和12.8%。

  分析M2下降原因时,鄂永健认为,其受信贷增速回落、季初存款大规模流出银行体系和税收上缴导致财政存款增加较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M1增速回落幅度较大也反映了当前企业经营活力不强和股市低迷。”

  “在4月新增信贷低于预期的情况下,1至4月份非信贷融资竟然也大幅少增,尤其是中央一直倡导要‘显著提高’的直接融资方式也不给力。”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微博)还注意到,非信贷融资严重不足。今年前4个月,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同比少增941亿,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少增461亿。

  信贷融资、非信贷融资的双双低迷直接导致了4月社会融资规模的锐减。经央行初步统计,4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9596亿元,比上年同期少4077亿元。

  “受存贷比约束的影响,信贷投放‘随存款走’的特征日趋明显,未来信贷运行将继续呈现新增贷款季初平稳、季末上升的格局。”鄂永健认为,为了配合信贷,年中之前仍有下调一次存准率的可能。他还预计,5月新增贷款会有所回升,全年新增贷款8万亿至8.5万亿。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微博)还预计,5月新增贷款规模预计在7000亿元左右。

  鲁政委则建议,未来应考虑逐步取消存贷比这一监管指标。“否则考虑到2009年的教训,再次单单暂时性的下调,可能已无法为信贷供给增加提供必要激励。”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