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子勋
在近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微博)举办的第四届顶级品牌高峰论坛上,有一个现实相信会让许多国人感到纳闷: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2012博鳌论坛上发布的《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2012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占全球市场份额从1998年的不到1%飙升到2010年的10%,12年间增长了10倍,在接下来的5年里仍将高速增长。如此显赫的成就却陷入了一个尴尬境地:缺少本土奢侈品牌。即便近年有几个在国外被当作“奢侈品”售卖的中国品牌,在国内也鲜为人知。来自环球奢侈品杂志的调查显示,有86%的中国消费者表示,不会购买标有“中国制造”字样的奢侈品。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天壤之别呢?造成这种问题可以说有很多因素。首先,当前整体社会经济文化环境非常不利于中国品牌的建立与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制造业从开始的“三来一补”到现在的国际代工,虽然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但是几乎所有的产品不论是处于低端产业的必需品还是处于技术高端的电子计算机、汽车等,都缺乏在创新方面的动力。正如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此前所称,虽然近年来央企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125家央企中,至今却找不出一个“全球叫得响的品牌”。这种尴尬也正是当前中国制造的一个真实写照。
事实上,从世界知名品牌的发展历史来看,世界品牌首先是在全球市场上通过多年竞争“打”出来的品牌,而在现在活着的世界品牌背后,有着无数企业品牌的“尸体”。也就是说,世界品牌是市场选择出来的,能称得上世界品牌的,都有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有人会说,现在中央企业也很市场化,他们按市场规则参与竞争,也按照资本市场的规则在融资运作。不过,这种看法并不能改变国企从垄断中获益的本质。垄断之下的任何企业,靠着垄断权力就能获得垄断利润,不会有动力寻求创新或改进服务,来增强他们的竞争力。在这种环境下,哪里可能产生出世界品牌?
其次,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不断转型的过程中,各种急功近利的商业投资使得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期待一夜暴富的短期的浮躁心态,从而对整体的企业文化、商业发展缺乏长期经营,对整个社会的品牌资源没有一个合理的维护,导致企业发展缺乏一个历史的传承,大量的品牌缺乏“根”,沦为一个商业的商标。
在这样的境况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不可避免。事实上,“中国制造”的产品因出现丑闻而见诸报端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从三聚氰胺奶粉到瘦肉精、从地沟油到毒胶囊……近期不断出现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确实令人忧心,我们不禁要质疑:政府在干什么?中国不是GDP全球第二吗?财政收入不是已超过了10万亿元吗?为什么连关系到群众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问题都不能解决?如果这些问题难以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案,86%的中国消费者不会购买标有“中国制造”字样的奢侈品就见怪不怪了,因为他们对“中国制造”的质量产生了疑问,不太认可中国奢侈品品牌。
用巴克莱资本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来说,继工资收入以两位数持续增长后,更多中国内地人不仅在物质上变得更加富裕,在如何花钱方面也开始更具判断力。他们越来越把目光投向优质产品,而且往往是进口产品。他们表示,在购买生活必需品和非必需品两方面都抱着这个态度。
因此,我们必须看清楚,中国企业要想提高中国制造的声誉,必须注重质量提升,用心打造品牌。正如专家所言,“‘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换血。’巴尔扎克这句名言,同样适用于奢侈品品牌。法国花了几百年时间,培育出世人耳熟能详的路易·威登、迪奥、香奈儿(微博)、爱马仕,中国奢侈品品牌还太过年轻,即便有着优秀文化传承,真要成长为顶尖品牌,可能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初出茅庐的中国奢侈品品牌想成长为顶级品牌,任重而道远。”诚哉斯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