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钱秋君 天津、北京报道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也是对眼下钢铁行业的最恰当描述。
作为在钢贸圈里打拼十余年的“老人”,李元的公司从十几万吨的钢材销售规模发展到目前的几百万吨,业务覆盖地域也从河北延伸到华中、华南等地。多年的摸爬滚打使他对当前钢材贸易行业的艰难现状感触颇深。“做钢材贸易就和炒股一样,高抛低吸。前几年钢材行情好时,一吨钢可以挣几百元。现在不一样了。钢价跌得这么快,要么死撑、要么割肉。”他说。
钢价自2011年8月起急速回落,几个月的时间已跌了20%。李元算了一笔账,“本来盈利空间就有限,如今价格下跌,十几亿的销售额算下来,亏损就达六七百万元。”
事实上,钢贸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运转。一荣俱荣,曾经钢贸行业的蓬勃发展理所当然地为银行带来了丰厚利润。如今,作为贷款主体的钢贸企业却已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我们现在有七八个类似于钢贸企业质押贷款的申请,但估计批下来的可能也就两三家,甚至更少。”一家国有大行下属分行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钢贸主一方面面临主业亏钱,另一方面受逐利性驱使,多数企业主谋划从银行能多贷点就多贷点,而一少部分投回主业,另一部分投资于回报高的领域。”
但资金腾挪注定是一场危险的游戏。
花样腾挪术
王琅并不避讳自己不算光彩的发家史。
他的企业从虚假注册开始。他介绍,只要花3万元左右,就能“注册”一家注册资本为100万元的企业。要想让自己公司的注册资金从100万元增加到500万元,也只要花2万元左右。
当这些虚假注册的钢贸企业成立之后,王琅通过渠道“借来”钢材放到提前买通好的仓库,再从银行通过仓单质押得到第一笔资金。有了资金再购进钢材转卖,当贸易额达到一定数额,再通过质押贷出资金。“钢材不仅可能被多次抵押,而且买卖双方相互开票、虚假贸易的情况时有发生。”王琅告诉记者。
“大多数钢贸企业都是依靠银行信贷支持。”一位大行人员告诉记者,在前几年钢贸企业很容易从银行获得贷款,方式当然是用放在仓库中的钢材作为质押。但问题是,面对钢价回落、库存下降、钢材市场成交量大幅萎缩,从2011年开始,王琅盘算着出路。
“主业亏损,但人力、物力成本上涨。”王琅坦言。此时对于钢贸商来说,“如何腾挪银行的资金”是他们最该掌握的职业技能。他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钢贸商做的最集中是,一是民间借贷,二是房地产,三是担保公司。
曾经在钢贸企业担任财务负责人达8年之久的陆毅铭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在钢贸行当因胆怯而全身而退。“因快速扩张而积累下来的金融风险不能小视。”陆说。
原因在于,一方面钢铁的真实需求放缓,另一方面钢贸企业利用钢铁从银行短期拆借来的资金,只有一少部分投回到钢铁行业中,大部分则是流入到期限较长的民间借贷中,且以投向房地产为主。
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将信贷资金直接消化到民间借贷的市场;另一种则是用信贷资金购买钢材,将钢材作为变相高利贷的载体,进入资金短缺的房地产商袋中。“比如我给你价值500万元的钢材,双方协议好半年之后结款,但月息在4%—7%之间。”陆告诉记者。
张明,天津一家大型无缝钢管贸易商。但从2010年初开始,张明就已经很少看钢材市场的行情变动,也不对行情做任何预测。但如果是在两年前,他几乎要时时刻刻关注钢价的波动,以便低买高卖从中套利。
“主要是做钢材贸易不赚钱了,我们厂的月度订货量已经从2007年15万吨,减到现在的2万吨。” 张明说,现在他将钢材质押给银行,拿到资金用40%购买钢材,剩下的资金全部投入到好友名下的担保公司中,主要为其他钢贸商提供资金拆借,周而复始。
张明告诉记者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假如一个钢贸企业从银行贷出1000万元的资金,按传统的钢贸经营模式,如果这些钱都投在钢铁贸易上,利润率很低并且风险巨大。如果从1000万的资金中拿出50%做主业(钢铁贸易),用10%做钢铁期货套保,其余的资金可以进行其他行业投资,如土地房产、股票、担保公司等。
据记者了解,如今钢贸流通企业已分化为3个层次。最底层是单一的钢材贸易商,主营产品只有钢材;中间层是注重产业链延伸的钢贸企业,这类企业以钢材贸易为主业,有的还向下游产业延伸,业务涵盖钢材加工、配送、物流等,有的向上游延伸,拥有钢铁企业,直接生产钢材;最高层的钢贸企业是个“空壳”,大都转向资本运作,利用金融工具来重新配置资源。
“这样的收益至少能翻三倍。重点是在本产业出现问题的时候,其他收益能保证公司持续良性的发展。”张明坦言。不过,他并没有完全放弃钢贸业务,是一种既做钢贸,又做其他行业的混业经营状态。
据记者了解,钢贸企业的致富路径基本都是如此:靠钢贸发家后,钢贸业务成了从银行融资的幌子,套出银行信贷资金,以便从事高收益且高风险的行业。此时,钢贸商更愿意把钢贸业务看做一个贷款融资的平台。
风险暗伏
现实是大量钢贸商的资本正在大幅流出钢铁行业。除了涉足融资担保、深加工外,在任何一家稍有规模的钢贸企业网站简介中,我们均能看到,其或多或少地都有参股或投资制造业、矿山、港口、房产、餐饮娱乐、典当、教育及证券期货等领域。
“就一些钢铁贸易集团公司近几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变化分析,从2009年开始,在钢材销售量、库存没有减少的情况下,钢贸主营业务收入在连年下滑,而融资担保业务却在逐年上升。”张明坦言。
钢贸资本的逐利性正在显露无疑。
相反的,“这就是钢贸业藏有风险的地方。”陆毅铭充满担心地表示。风险在于,钢贸商只要拥有一批钢材,就能从银行贷款,但钢贸企业的联保、互保类贷款在运用上存在管理疏忽、制度不健全、监管缺位等一系列问题。
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的银行业人士非常担忧。因为某些钢贸企业老板自己出资组成担保公司,再以担保公司为出资人企业以及关联企业提供担保,加上关联企业自行联保、互保,使得钢贸贷款中融资方、担保方和交易对手方存在复杂关联关系,对银行贷款形成多头担保和过度担保。“这让我们对很多东西更加看不清楚。”上述国有大行人士坦言。
事实上,王琅清楚地知道,终有一天这个行业的金融风险会暴露;终有一天银行会更加审慎乃至关上向钢贸企业放贷的大门。即便如此,他依然坚信资本追逐利润的能力。“到现在的法子行不通的那天,我们可能已经找到了更好的生存致富模式。”如今的王琅仍然安心地经营着他的钢贸企业,腾挪着他所有的资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