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酱油课”逼问高校考试设计是否科学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19日 11:30  中国经济时报微博

  一些高校的“热门课”,很受学生喜欢,很多学生抢着选修。其实这些所谓的热门课,实际是“酱油课”: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很多人逃课,一个同学可以代好几个人答到。这类“逃课安全、易拿学分”的“酱油课”反倒成了香饽饽,手不快的人还选修不上。(4月17日《中国青年报》)

  对于大学的“酱油课”,我们深有体会。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不仅有自己的事要忙,而且也想听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在有冲突的情况下,当然对不起那些“酱油课”科目和老师了。还有一点,就是要毕业,不能挂科太多,因为总有一些老师,因为各种原因让你得不到60分。

  大学的科目考试,是一种水平考试,不是选拔测试,而学校总是规定一个学科要有个百分之几的优秀,几个良好,几个合格以及不及格等等。老师为了达到学校规定,严格遵守纪律,不受惩罚,不得不违反意愿给学生打分数。

  我一直不明白,既然是水平考试,那就按学生实际水平打分就是了,是多少分就是多少分么,非得分个三六九等,难道这种考试制度在设计上就科学吗?该多少分,就是多少分,何必非得人为制造“优秀”和“不及格”。

  知识掌握住了,比什么都重要,为了所谓的教学目标和学科评估之类的硬性要求,人为的划分不同类别的考核标准,根据考核标准,分成不同类别的学生。这些通过行政手段分类的学生,根本不是真实学业水平和能力的反映,在毕业后的现实实践中,分数和能力不完全成正比,挂科的学生也有实践能力很突出的。

  一定数目的不及格科目,学生就有肄业的危险,或是拿不到学位证,更严重的毕业都成问题。因此,为了十年寒窗苦读,也为了给含辛茹苦的父母一个交代,虽然这些“酱油课”浪费光阴,如同鸡肋,还是让学生趋之若鹜,其中的辛酸和无奈,不言自明。

  为了让大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适应未来生存需要,高校改革考试制度,势在必行。一句话,分数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动手能力和对自身成长素质的培养,才是衡量所学的最终目的。

  所以,学考变革,师生互动,让大学成为人生求学之路上最幸福、最快乐、最难忘的旅程,于师于生,于学于考,都是双赢的事情,何乐不为呢。杨 柳 侯 亚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