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楼市调控应加强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19日 10:30  中国经济时报微博

  ■本报记者 李海楠

  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3月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在70个大中城市中,新房价格同比下降的城市有38个,比2月增加了11个;二手房价格同比下降的城市有49个,比2月份增加了5个。3月新房、二手房的环比价格也延续“稳中下降”趋势,其中,新房环比价格上涨的城市中,涨幅均未超过0.2%;二手房环比价格上涨的城市中,涨幅也均未超过0.8%。

  对于3月楼市“小阳春”未带来“量价齐涨”的市场表现,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在坚持当前严厉调控不动摇、不反复的同时,应加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在现有调控政策的基础上,呼吁出台鼓励绿色、节能等技术层面的扶持政策,以达到市场调控及促进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健康发展的“双赢”。

  调控见成效

  政策仍需坚持

  对于70个大中城市房产价格在3月份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18日当天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环比和同比数据均表明3月份的市场回暖并未带来“量价齐涨”,而是依旧延续了2月份的市场走势。

  “3月数据中同比下降的城市明显有所增加,说明房价依旧处于下行通道,这也是调控结果的最好体现。”王晋斌表示,从新房数据看,3月环比及同比仍有8个及29个城市房价上涨,这意味着调控政策还有发力空间。

  “因此,为取得更好的调控成效,尽量挤掉房地产市场泡沫,必须坚持调控政策不动摇。”在王晋斌看来,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得以持续坚持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今年一季度经济表现很可能是全年经济的低谷,私人企业利润同比增长良好以及私人企业投资一季度的迅速增长,会为经济向好带来动力。

  二是今年一季度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双双超过了GDP增速,如果后续消费情况继续转好,加上二季度外需市场或将好于一季度,经济形势也将随之更趋明朗。

  “这些都会给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持续带来有利环境。”王晋斌同时提醒,房地产调控可能带来对经济增长、投资、就业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也值得关注,政策须具有前瞻性,不能真正等到经济彻底陷入谷底再去“放松”。

  巩固调控成果

  增强政策灵活性

  虽然3月份楼市表现仍处“稳中有降”下行通道,但配合调控成效逐渐凸显,刚需购房的集中释放也为市场注入了活力,部分城市的成交量上升及房价止跌也让市场出现“楼市寒冬将过”的猜测。

  与此同时,一季度经济普遍低于市场预期的表现,更让市场出现“政府或微调政策救市”的声音。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廖英敏稍早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调控带来的房价持续下跌,刚需购房带来的成交量上升都是调控成果的体现。当前的关键是要巩固调控成果,防止出现反复。

  “坚持调控不放松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廖英敏强调,为此,政策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更好地满足自住型购房需求,加快保障房及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建设,增加有效供给。

  二是继续实施限购政策、抑制投机、投资需求的同时,利用信贷、税收政策支持居民的合理购房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

  三是密切跟踪房地产市场形势变化,适时微调政策,防止突发事件发生。

  四是在楼市调控出现短期成效之际,要更加关注长效机制建立,逐步完善抑制投资投机需求的制度,从行政限购向利用税收等经济手段过渡,促使房地产市场回归正常发展轨道。

  呼吁出台绿色、节能、环保

  扶持政策

  对于当前楼市调控政策取得的成效,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涌彬于4月17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政策执行具备一定滞后性,调控效果刚有呈现。因此,为达到“挤压房地产泡沫”的效果就必须“坚持调控不放松”。

  “伴随调控深入,在政策层面除了要有专门针对市场的调控外,还应该针对技术层面出台扶持政策。”王涌彬认为,不能因为限制房价、投资、投机而忽视对产业绿色、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要求。

  在王涌彬看来,坚持现有针对市场的调控手段不动摇,增加针对技术层面的扶持政策可以提高调控效率并实现“双赢”。绿色、节能、环保的要求对房地产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着直接利好,为此,应鼓励扶持房地产企业加强节能环保材料和绿色建筑建材的应用。

  “尤其是以标准小户型为主的保障房建设,更易引入绿色节能产业化模式推进,也有助于调控与产业健康发展的融合。”王涌彬强调,利用当前房地产调控取得成效的有利契机,促进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可谓恰逢其时。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