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邱林:“洋葱头型”社会该如何拉动内需?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19日 10:15  中国经济网微博

  

  对美国品牌而言,中国中产阶级不追求中档。在中国,去趟星巴克(微博)并非只是要一大杯拿铁咖啡。大多数美国产品在中国的售价高于美国,使得星巴克在中国具有在美国没有的某种奢华和自我放纵意味。许多中国消费者之所以去星巴克,为的是体验某种生活方式而非喝杯咖啡。(4月18日《环球时报》)

  中国是否有中产阶级,一直颇具争议。有一种观点似乎占据上风,即中国至今还无对“中产阶级”的权威定义,无论是时尚传媒还是普通百姓眼中的“中产阶级”,往往就是“白领”、“高收入”、“高消费”、“高学历”等的代名词。

  实际上,中国的“中产阶级”还只是许多专家的研究成果,他们把年收入介于6000美元(约合37899元人民币)至1.5万美元(约合94500元人民币)的国人群体称为中产阶级。中国社科院曾在一份报告中说,中产阶级在中国人口中所占比例为23%,也就是说在13亿人口中,大约有3亿人属于中产阶级。

  当然,这一统计数据也令人怀疑,因为他们所定义的“中产阶级”是那些月收入超过7000多元人民币的人。一方面,这部分人并没有那么多;另一方面以这一月收入来确定他们为中产阶级是行不通的,因为即使他们月入7000元人民币,也无法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挥金如土、享受生活。

  2008年以来,国内房地产价格飙升,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的一套住房售价是一个所谓中产阶级家庭年收入的几十倍。有评论认为,拉动内需依靠中产阶级是一句空话,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现状是一套房屋消灭一个中产阶级。

  这个观点虽然有些偏颇,但却反映出一个现实,中产阶级要支撑中国消费市场还不具备条件。因为中产阶级发育得还相当缓慢,经济发达地区以外的城市,特别是小城市,中产阶级还踪影难觅,中等收入者在整个社会中所占的比例还很小。

  目前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农业劳动者阶层仍占总就业人员的42.9%,社会中间阶层仅占20%。中国还未形成中间阶层占多数的“橄榄型”社会,而依然是各中下级阶层偏大的“洋葱头型”社会。

  当然,部分中产阶级也引发了一些消费热潮,比如近年曾涌现出两个购买力超强的符号式群体,一是温州炒房团,二是山西煤矿主。这两个群体曾经威风八面,通常都是一幅暴发户形象,集体出动,挥金如土,对豪宅、名车等昂贵物品进行无节制的消费。但这两个群体从总体上看还属于势单力薄的小众群体,他们掀起的风浪并不足以形成社会性风潮。

  不可否定,中产阶级与消费潮流的关系,确实是媒体观察相对较少的重要领域。然而,以中产阶级的消费作为拉动中国内需的风向标是不可取的,而且容易陷入盲目的乐观。

  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目前政府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做法只能是短期行为,经济长期健康增长,要依靠产业提升,要使普通劳动者收入持续增长。2012年,政府已放弃GDP“保八”目标,但为了确保7.5%的增长速度,政府方面仍将投资作为保增长的主要动力,而通过拉动内需来提升GDP的措施并不明显。

  其实,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既面临提高中产阶级的收入问题,也面临提高普通老百姓收入的问题。中国转变发展方式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保持投资和出口达到一定速度和规模的同时,更多促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虽然中产阶级的消费欲望、消费能力、消费潜力非常重要,但绝不是拉动内需的全部力量,真正拉动内需的主体还是普通老百姓。(邱林)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4成人跻身中产”,有点悬!

  虚妄的中产和焦虑的社会

  为什么中国不待见中产阶层?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