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最近报道了经济型酒店如家、格林豪泰存在的一些问题,读来让人感到很沉重。报道称,酒店饮水机里的“过滤水”竟是自来水,贴上“已消毒”字样的口杯很可能压根没消毒,更恶心的是,有酒店服务员用脏毛巾擦完马桶后接着擦口杯。酒店管理如此混乱,酒店服务如此之毫无底线,教人开了眼界。
面对这样的现实,很多人立刻想到了商业诚信问题。是的,用自来水代替“过滤水”、口杯明明没消毒却贴上“已消毒”字样,这都是商业诚信的严重缺失。在今天的中国市场经济中,诚信缺失问题随处可见。上述经济型酒店的荒唐作为,不过是多增添一些案例而已。
在广义上,商业诚信属于伦理范畴,属于道德范畴。商业诚信的缺失,说到底是人的道德的失落。一个企业为了省钱,用自来水代替“过滤水”,是在逐利和持守道德之间不恰当地偏向了前者;一个服务员用脏毛巾擦完马桶后接着擦口杯,漠视于他人的卫生与健康,在道德层面根本无法经得住追问。
所以有人说,商业伦理的凋零,根子上还是人性出了问题。这个判断是有道理的。人性为什么又会出问题?这跟社会大环境有关系,也跟自我的生命状况密切相关。不少时候,一些商家极其浮躁,放纵自己的欲望,眼里只有利润,人性善的一面因此被抑制——别说伦理与道德的标准难以恪守,就连底线要求,即法律制度的规定也常被突破。
商业伦理的凋零,其实也是近年来社会道德滑坡在商界的表现。道德是社会生活中的准则与规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水准的高下,反映着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下。很遗憾,尽管围绕社会道德在多大程度上滑坡,各方尚有争议,但总体而言,滑坡的程度已相当触动人心,这一点绝无歧见。
许多人已经认识到,商业伦理的存在意义,本质上就是对理想商业秩序的追求,回答的是企业之所以能够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一个企业道德资源丰厚,将提升这个企业在整个社会系统当中的功能与作用。反之,企业今天不持守商业伦理,明天就可能遭到惩罚。这方面的例子已经很多。
格林豪泰等两家经济型酒店这一次被曝光,也很可能会在商业利益上受损,至少短期会是如此。不要以为消费者总是健忘的——相信每一个曾经入住过上述酒店、使用过酒店口杯的客人,在看到这样的报道时,心里一定充满了愤怒。一个让消费者愤怒的企业,难道不应该得到必要的惩罚吗?消费者用脚投票,就是一种惩罚。
延伸开来看,食品领域出现的大量涉及食(饮)用安全的问题,更是商业伦理失落的典型表现。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似乎每天都会有关乎食品安全问题的案例曝光。林林总总的置他人健康于不顾的行为,本质上跟上述酒店的“症状”没有两样。问题轻者,让人深为感叹;问题重者,还有可能触及法律法规。轰然坍塌者如三鹿奶粉,其深刻教训值得中国商界铭记。
应当承认,在当下的中国商业社会中,企业对商业伦理的恪守,可谓知易行难。对于许多企业来说,认识是一回事,实践是另外一回事。不少企业实质上没有走出“野蛮生长”的状态。或许,一些商人对理想的商业秩序亦心向往之,但精神诉求往往屈从于现实诉求,伦理追求敌不过利益诱惑。
无疑,格林豪泰们不能继续“野蛮生长”了。商业伦理亟须重建,且此任务日益迫切。当此之时,不能单就伦理谈伦理,而先要夯实底线根基,即提升法治水平。道德的后盾在法律,道德的底线在法律。底线若保不住,则商业伦理的重建必然成为奢谈。
商业伦理的重建,也要放到整体社会道德的提升中来考虑。造成近年来社会道德日益滑坡的主要原因,概有多种,包括官德的不彰、法治的脆弱,以及社会建设的“跛腿”,等等。当务之急,除了在民间倡导德性之外,更须从政治、经济及社会的大环境中看道德。有好的政府、好的法治、好的社会,方能有好的社会道德土壤,方能有真正的商业伦理。
事件缘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