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网传别吃老酸奶和果冻引热议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09日 16:55  中国经济网微博
赵普与朱朱文强微博截图赵普与朱朱文强微博截图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9日讯(记者 周亮亮)“酸奶又出事了!”今日(9日)上午,随着央视知名主播赵普的一条“无关痛痒”的所谓“转发”微博,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

  赵普在微博中表示:“转发来自调查记者的短信。同志们:不要再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尤其是孩子,内幕很可怕,不细说。”截至记者发稿时,短短5个小时,微博转发数量达到120052次,评论数量22155条。与此同时,一微博认证为“资深媒体人”的“朱朱文强”同时在其个人微博中发布:“今晚(8日晚)群聚扯淡,央视一哥们说,以后你们谁也别吃果冻和酸奶了,大伙问为啥,他弄了一个比喻说,哪天你们扔了双破皮鞋,转眼就进你们肚子了。得嘞,我们算体验红军过草地了。末了,这哥们说,其实这才是今年315晚会的中投,可惜片子没播。”

  对此,“辟谣联盟”骨干成员“点子正”表示:“赵普虽为主播但毕竟是个人围脖没谱不靠谱不细说也就罢了,某些跟风的所谓时评人和记者将2009年旧闻重炒,混淆是非。一些媒体简单归纳,李代桃僵更令人无法容忍。建议全国老酸奶与果冻生产商联合起诉“不细说”的炒作者!食品安全必须科学应对,必须细说绝不能戏说!”。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投诉与法律事务部主任郎丹柯就此分析指出:“酸奶中增稠剂品种很多,改性淀粉,果胶,黄原胶、包括食用明胶。明胶是一种蛋白质,20年前的酸奶里就有。人们热衷的猪皮凤爪就是明胶的一种。明胶是胶原蛋白煮后的产物,肉皮冻也是明胶的凝冻。如果食品中使用的是食用级明胶,应该是安全的。各位,别跟皮鞋较劲了!”

  针对赵、朱两位博主的言论,网友们纷纷质疑其消息的准确性。

  《生活晨报》首席记者范炜认为:“一个央视主持人,没有调查没有采访,坐在演播室里手指一按,转发一条所谓同事短信,就把整个老酸奶行业给枪毙了。谁家有问题请说出名字曝光,不要搞得人心惶惶,没半点职业道德,新闻最基本的是用事实说话。大家认可你关注你是因为你的职业你的身份,别玷污了新闻行业!”

  而知名媒体人王思璟也对赵普等人的言论表示烦感:“赵普若只知道行业有问题,不知具体企业,抛砖引玉警示公众没错;若明知具体企业的黑幕,为避风险把整个行业拖下水,作为新闻工作者和公众人物他很不负责。此外,最后一句“内幕很可怕,不细说”,堪比当年的“不要乱传了”,观感非常差。150万粉丝,加上央视主持的身份认证,受众数量、公信力都堪比一份正式媒体。你可以不用新闻的职业伦理要求自己,但不能避免被要求或被质疑。大家微博发言的谨慎,都是这么成长起来的。”

  中国经济网记者点评:

  在国家大力整治互联网的当下,作为公众人物更应以身作则。你的一言一行,不仅仅代表你个人,更多是这个社会的公序良俗。

  即时的传播、海量的存储、方便的查询,互联网为生活带来了便捷,也给一些人传播一些尚未经过证实的消息提供了空间和渠道。我们不希望这些“赵普们”是不实之言的始作俑者或是被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我们更希望互联网与现实社会拥有同一片“湛蓝的天空”与纯净的“空气”。

  审视那些网络传言,即可发现:一方面是谎言制造者的无中生有,另一方面是传播者的推波助澜,有意无意把一些问题扩大化、闹剧化。讲传言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轻易地获得了滋生、蔓延的土壤。杜绝谣言的生长,需要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努力。公众也应主动学习掌握一些辨识真伪的技巧,避免受到一些网络谣言的蛊惑。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