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博鳌直击:"去全球化"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词汇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03日 07:49  中国经济网微博

  

  中新社博鳌4月2日电(记者 关向东) “‘去全球化’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词汇,希望通过今天的讨论把这个词删掉。” 2日下午,百事公司董事长兼CEO卢英德女士快人快语地说:“没有人知道去全球化是意味着什么。全球化不只是由政府之间的框架来奠定,主要是由私营企业来推动,要想去全球化就要消除所有的私营企业,这是灾难性的。”

  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化VS去全球化”分会上,卢英德呼吁,要让人们知道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同时也必须要思考下一版的全球化,也就是全球化2.0。

  从博鳌亚洲论坛成立之初,经济“全球化”还是经济“区域化”,始终是论坛热烈讨论的话题。

  2002年4月,时任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加入WTO首席谈判官龙永图借年会场合透露,当年五月启动了东盟与中国“十加一” 区域经济合作谈判;2003年4月,出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的龙永图,特邀中国入世谈判时的美国前贸易代表巴舍夫斯基,到年会上专门做了一场关于“区域贸易与合作”主题的演讲。

  今年,在欧债危机、美国经济发展迟缓的大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再次遭受质疑。继续“全球化”?还是“去全球化”?由香港利丰集团董事长冯国经主持的这场分会现场气氛几乎爆棚。

  毕马威国际主席安茂德分析说,为什么有人说“去全球化”?因为大部分企业仅仅去关注自身的问题,而没能清晰表述企业的很多技术和资源能够解决更广泛的社会问题。比如粮食保障、能源安全、饮用水问题。我们有责任让社会更好地理解企业在社会当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理解到全球化所带来的益处。

  美国前商务部部长古铁雷斯曾有过经营企业的经验,他的观点是:要真正成为全球化企业,首先要做到在投资国的“本土”部分做得非常强大,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就是走上“本土化”反面的道路。事实上,当下的全球化,早已是遍布世界的“多元本土化”。

  卢英德对此非常认同:“我们有全球的管理模式,同时又要考虑到本地的习惯与模式。我们也能够保证产品的低成本,因为有全球的供应链和价值链。 ”

  “今天上午在香港,我在降落的时候看了一下《国际先驱论坛报》,然后把《纽约时报》下载到IPad上,1978年我第一次来中国时,这样的技术是无法想象的,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此刻带来的强大力量。” 《纽约时报》公司董事长、《纽约时报》出品人Arthur Sulzberger,Jr说:“作为一个记者,我觉得全球化是必然的,企业、组织、市场如果不适应全球化,不把握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的话,那么到最终遭殃的就是他们自己。”

  英国前内阁首席部长曼德尔森认为:全球化已不可逆转,公共政策制定者要把全球化的益处和成本管理好,确保其能够以一种更加平等的方式在国与国之间,以及一个国家的不同人群之间加以分配,处理好生产率上升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对于人们的就业机会的影响,包括解决就业不稳定性、就业缺乏保障的问题等。 (完)

  (责任编辑:袁志丽)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