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旱大考: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30日 22:17  中国财经报

  战胜天灾靠哪些“法宝”?

  编者按

  水库见底、水源断流、农田龟裂、水井干涸……西南五省区正遭受着60年来最为严重的特大干旱。去年秋季以来,云南、贵州、四川南部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偏少三至五成,平均气温偏高1℃以上。其中云南、广西的部分地区的旱情已达到特大干旱等级,部分地区旱情甚至百年一遇。

  严重干旱对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据国家防总最新统计显示,截至3月26日18时,云、贵、广、重、川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9500万亩、占全国84%,作物受旱7034万亩;有1893万人、1173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的80%和75%。目前,西南5省区市已投入各类抗旱资金28.2亿元。

  然而,抗旱的希望只是依靠“天公作美”是否太过被动?事实上,农田水利设施、农村农业保险以及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也是农业生产中的“旱区”,千年传统的“望天收”如今依然大范围存在。为应对灾情,各地政府正在积极开展抗旱减灾行动,力争在大旱之年保春耕,确保农业生产、农民无忧。

  大旱之年保春耕

  新闻综述

  大旱大考:

  战胜天灾靠哪些“法宝”?

  ■ 本报记者 韩馨仪

  春分麦动根,一刻值千金。

  面对过往粮食“八连增”的高基数,春耕伊始,西南地区的持续旱情给今年粮食生产带来不小压力,而抓好春耕生产、争取夏粮生产首战告捷,更是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的基础。

  西南旱情的持续敲响了这一警钟。水利部部长陈雷日前表示,目前全国已有1.14亿亩农作物干旱,面积比去年同期略多,受灾集中在西南五省区,旱情影响春耕春播已成定局。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粮食“八连增”的生产实践告诉我们,即使在不可抗的天灾面前,仍然有措施可以尽可能地降低损失程度。那么,在抗旱救灾方面,有哪些是抓好农业生产的必要“法宝”呢?

  绷紧农田水利建设之弦

  云南会泽县马路乡唯一的水库——巴图水库水位已处于死库容以下,全乡161个水源点已因旱断流96个,全乡共有水池水窖15711个,总容量30万立方米,目前已经干涸7850个。目前,村民们勉强能满足生活用水,生产缺水使得今年的春耕显得异常艰难。

  抗旱却没水。这一现象暴露出此次西南旱情的最大短板——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

  水利乃农田之基。业内专家指出,在年年抗旱年年旱的背后,显示出农田水利设施也是“重旱区”。以旱情最严重的云南省为例,全省水资源总量2200多亿立方米,排名全国第三,但水资源利用率仅为6.9%,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据介绍,目前,中国有一半以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现有灌区普遍存在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差距很大,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不相匹配。春耕时节的西南旱情再一次警示人们要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郑风田认为,应该借此契机把西南地区此次危机当成一次转机,重塑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多年增产增收,但要清醒地看到,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并不牢固,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资源约束日益突出,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明显加剧,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问题亟待解决。”陈雷说。

  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党委书记孔祥智教授认为,在关系农民用水最后一公里的地方,投入仍然不能放松。“当务之急是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政府出钱,农民出力,把农田水利建设和保护好。南方在汛期可以通过水利储水,到了旱季就把储水利用起来。”

  事实上,中国正加大力度努力破除粮食生产的“水之困”。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要求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制定了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等一系列政策举措。

  根据今年两会期间通过的预算报告,今年拟安排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1654.46亿元,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适当提高建设标准和补助标准,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

  此外有专家表示,当前要继续开动水利设施,扩大灌溉面积。从长远看,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投资,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特别是县、乡、村末级渠系以及小型水利设施配套,切实改善农村水利条件,增加水地面积;与此同时,要依托区域内河流,加大地表水用量,严格控制和置换地下水,形成良性水资源配置模式;另一方面,要加大农村电网建设,保障浇地用电,同时切实降低电价,进而降低农民浇地成本,提高其灌溉积极性。

  让农业保险给旱灾托底

  西南地区肆虐的特大旱灾,使成千上万的菜农、茶农、烟农颗粒无收,生活难以为继,不仅一日三餐毫无保障,连饮水都成困难。究其原因,除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亟待加强之外,与没有可靠的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制度有很大关系。

  “农业保险是对农业生产所可能面临的极端天气风险进行管理的手段之一。”布瑞克咨询首席分析师孙彤表示,当前全球各种突发的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愈发严重,农业保险是也是发达国家规避农业风险的利器。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且多为特大灾害。而与巨灾相对应的是较低的投保率和赔付率。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2008年雪灾造成倒塌的35.4万间房屋中,仅有1.12万间报案理赔。

  “保险企业存在‘轻农’思想。由于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利润微薄,使得这一险种成为许多保险公司回避的对象。”业内人士一致道出其中的关键。“尽管农业保险在分散农业风险、促进农业稳定持续发展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我国农业保险覆盖面仍不高、可持续性不强、保障能力仍相对有限。”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保监局局长任建国在两会期间表示。

  农民有需求,保险公司有市场,这本应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有人这样来概括我国目前的农业保险现状:农民想投保,但交不起钱;农民能接受的,保险公司又赔不起。高赔付导致农业保险的高保费,而高保费又使更多的农民买不起保险。我国的农业保险就在这样的怪圈中徘徊。

  而且,从机制上说,我国相应的巨灾保险开发程度很低,目前虽然部分地区的农业保险责任中已经涵盖了如干旱、洪水等巨灾风险,但缺乏有效的风险转移途径。一般来讲,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再保险和保险风险证券化两种途径来转移承保的巨灾风险。然而,目前我国再保险市场鲜有巨灾再保险产品,农业保险承保人在购买再保时分保难、成本高,例如,没有详尽的历年灾害数据,无法充分分保等等。

  任建国说,云南部分地区的旱情再次表明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应尽快颁布实施《农业保险条例》,我国使农业保险发展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同时,也有专家指出,必须要尽快完善我国多层次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使受灾农户的利益能够得到保障,同时也能保障农业保险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谈到今次西南旱情,专业人士认为,发展农业保险要以“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来进行探索。如经营模式上可采取风险由地方政府和保险经办机构共担,资金由省市两级统筹的模式当年赔付率在100%内,赔付责任由保险公司承担;超过100%时由政府和保险公司按协议分担;市级地方整体绝收的由省政府和保险公司专题研究解决;保险公司按照16%提取经营管理费用。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灾前预防、扩大保险范围和种类,尤其应当把地方特色农业纳入地方政策性保险,以发挥农业保险的保障作用。

  旱灾损失科技补

  如果说农田水利保生产基础,农业保险解后顾之忧,那么农业科技则是以科学、灵活的方式应对天灾,避免损失更多的发生。

  有关媒体在关注云南旱情的报道中指出,水稻种子包衣抗旱技术、旱灾后水稻稻飞虱及稻瘟病的防控方案和措施、玉米抗旱栽培技术、玉米有限控灌技术、旱地小麦蓄水保墒栽培技术、旱地甘蔗“槽植法”节水抗旱标准化栽培技术、辣椒无缓苗水移栽技术、山地果园穴储肥水技术……无论是自主研发,还是从外引进,云南省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的农业科技措施为数并不少,涵盖领域也很广泛。

  但值得关注的是,在旱灾频发的云南,这些抗旱技术的应用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这样的事情不仅仅发生在云南。“成果一大片,应用看不见”成了多数尤其是遭灾地区急需突破的一个困局。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服务不足也成为农民反映最多的一个问题。

  “由于地区、农民素质、推广时间等的差异,不同作物的抗旱技术措施推广应用也参差不齐,有的已为农民所接受,有的应用还不甚理想,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郑风田说。

  有分析指出,作为科技创新源头的科研单位有品种、有技术,但没有相应的推广经费来进行成果的大面积推广,更多的只能靠科研项目进行小面积的示范应用,或纳入产业体系、高产创建等项目中进行推广,造成了科技创新源头和服务对象的脱节;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力量,然而由于经费少、人才断代、知识老化、技术缺乏、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制约了其最大作用的发挥。

  继农田水利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目光聚焦在农业科技创新上。事实上,农业的发展、粮食的增产,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巨大作用。有数据显示,农业增长的科技贡献率去年是53.5%。科技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已经毋庸置疑,据农业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去年粮食增产的贡献当中,85.8%是由于单产提高,而不是面积增加,单产提高主要是科技的作用。截至2011年,我国农业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作业率已经达到了54.5%。

  推进科技创新和推广,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科技兴农的积极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这方面,农业部今年开展了“农业科技促进年”的部署,动员70万农业基层科技推广人员进村入户上田头,为农民开展科技服务。

  专家们建议,当前,受灾地区仍要加大力度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推广体系的有效对接,力求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发挥科技减灾保增收的潜力。加大抗旱技术的宣传、培训,让广大技术人员和农户认识并掌握抗旱技术,在生产中使用。加大抗旱资金投入,用于抗旱物资的购买、分发及技术培训等,加快抗旱技术的普及推广。

  地方经验

  江苏灌南:整合亿元资金建设小农水

  本报讯 近年来,灌南县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为平台,积极整合各项涉及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10079.83万元,统筹安排,集中使用,连片建设,有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2009至2011年,该县专项项目区总投资10079.83万元,项目区分布在全县14个乡镇81个村,新建防渗渠道217千米、改造防渗渠道111.63千米、改造渠系建筑物5159座、更新改造小型泵站70处、整治排涝沟道105.07千米。新增灌溉面积3.6万亩,改善节水灌溉面积20.8万亩。

  通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灌南县3年内基本完成县域内主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配套改造,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溉工程体系,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项目区基本实现了“取水有源、提水有具、灌溉有渠、排水有沟”,确保了农民生产生活用水,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项目区每年粮食增收1139.5万元,农民人均增收80元。

   (潘国军 张乃成)

  四川叙永:旱育秧栽种技术降损失

  本报讯 “种子撒下地后一定要盖上细土,并施用除草剂……”3月中旬,在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兴隆乡黄家坝村5组的一块土地上,该县农业局的高级农艺师杨正祥正给当地群众讲解着水稻旱地育苗技术要领。据介绍,春耕生产之际,该县大力推广旱育秧栽种技术栽种水稻,把以前的稻田育苗改为旱地育苗,以此应对干旱确保粮食增产增收。

  今年,该县针对干旱,投入40万元资金在兴隆乡试点旱育秧50亩(可以栽种10万亩稻田)推广此类栽种技术,以此满足各种稻田栽种期段的秧苗需求而减少干旱影响给稻田带来的损失。

  据了解,旱育秧栽种技术就是把以前的稻田育秧改为旱地育秧,同时,针对冬水田、早熟蔬菜绿肥田、等雨迟栽田、油菜两熟田四类不同类型的稻田栽种时间段的差异,把育的秧苗分为小苗秧、中苗秧、大苗秧和长龄秧四类,以此来满足稻田栽种的需要。这种做法育出的各类秧苗刚好有效解决了各时段稻田缺水无法育秧栽种的问题,为农民最大限度减少旱灾损失发挥了作用。

   (刘传福 赵小勤)

  相关链接

  ■ 中央财政紧急拨付云南省抗旱救灾资金5亿元

  中央财政在去年底支持云南省抗旱救灾的基础上,日前紧急拨付抗旱救灾资金5亿元,进一步加大对云南省抗旱救灾的支持力度。其中,综合财力补助1.5亿元,统筹安排用于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灾民生活救助、恢复农业生产等抗旱救灾支出;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1.2亿元,安排用于帮助解决旱灾地区受灾群众口粮和饮水等基本生活困难问题;特大抗旱补助费1.1亿元,安排用于支持22支县级抗旱服务队购置抗旱设备,群众拉水自救等抗旱救灾补助支出;农业生产抗旱救灾资金1.1亿元,安排用于支持地膜覆盖和水改旱技术补助,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药剂和作业费补助等支出;林业救灾资金0.11亿元,安排用于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补助等支出。

  ■ 2011年中央财政全力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2011年,中央财政拨付水利防灾减灾资金80.51亿元,着力抓好1200支县级抗旱服务队建设,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任务县达到1100个。拨付农业生产救灾和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补助资金41亿元,支持相关地区应对干旱、台风、风灾等自然灾害。安排人工影响天气补助资金1.5亿元,支持粮食主产区、生态建设和保护区、水资源储备区等重点区域开展人工增雨雪抗旱、防雹等工作。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