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环保旧账解决缓慢 中石化子公司再被挂牌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30日 04:58  21世纪经济报道

  尹一杰

   来自环保部门的压力正成为能源企业头顶的一把利剑,继此前中海油旗下多个项目被环保部勒令叫停后,这一次中石化又登上了名单。

   3月28日,广东省监察厅和省环保厅联合发布了今年挂牌督办的35家存在环保问题的企业名单。

   省环保厅厅长李清介绍,去年升级挂牌督办的重点区域环境问题共计12个,市级挂牌督办的环境问题有21个。其中广州、清远交界区域环境安全隐患整治,淡水河流域重污染行业污染整治仍未完全达到整治要求,今年将继续挂牌督办。

   而在挂牌整治尚未完成的企业名单中,中石化茂名分公司(以下简称“茂名石化”)赫然在列。李清表示,茂名石化环境安全隐患整治问题搬迁工作进展缓慢,且该项目(100万吨/年乙烯改造工程项目)属于环保部审批项目,拟提请环保部挂牌督办。

   事实上,茂名石化的环保问题已经由来已久。记者了解到,早在2010年,广东省环保厅发布《2010年广东省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评价结果》中,茂名石化炼油分部就被界定为“环保警示企业”,并被省环保厅出示黄牌。

   但对于此次省环保厅的“旧账重提”,并称将提交国家环保部挂牌督办的决定,茂名石化宣传部部长许先焜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省环保厅发出整治通知以来,茂名石化便一直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并强调将按照计划继续实行。但许先焜并未透露计划的具体时间及详细细节。

   “搬迁主要是由茂名市政府主导,我们也与市政府保持沟通,应该不至于提交到环保部来进行督办。”许先焜说。

   搬迁进展缓慢

   从广东省对茂名石化发出整治通知以来,围绕茂名石化此前环评时所规定的卫生防御距离带的居民搬迁问题却迟迟未有进展。

   但就目前的情形而言,即便广东省环保厅对此三令五申,各关联部门对茂名石化的搬迁问题却更像在“踢皮球”。

   茂名石化安全环保部部长古才荣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搬迁问题属于政府行为,作为企业,茂名石化只能遵循企业属性,配合市政府工作。而对于是何原因导致整治、搬迁等问题进展缓慢,古才荣则未能正面回应。

   “这中间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但具体原因应该由市政府负责解答,企业只能根据规范行事。”古才荣说。

   本报记者随后又致电茂名市环保局,环保局办公室主任陈炎辉则向本报记者表示,对茂名石化整治的详细情况并不全面掌握。但其透露,在此之前,围绕合理卫生防御距离而对附近居民实施的搬迁计划中涉及到土地征用费、企业资金等各方面问题。针对搬迁进展迟缓的难题,陈炎辉也未能发表置评。

   “市政府将搬迁任务交给了茂南区政府负责,具体情况得向区政府了解。”陈炎辉说。

   截至发稿,本报记者未联系上茂南区政府相关人士对此进行回应。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若按照茂名石化此前环评审批的要求,附近数百户居民需进行搬迁,而对居民的搬迁补偿费用则是影响进度的关键因素。

   “到底给多少钱,老百姓同不同意,这都是问题,如果不一一解决就很难落实了。”上述知情人士说。

   中石化污染旧账

   事实上,对于中石化而言,其子公司被环保部门挂牌督办并非首例,此前,中石化就因环评报告涉嫌多处失实而被推向舆论浪尖。

   本报记者了解到,2010年,中石化计划以可转债方式再融资230亿元,环保部对中石化的上市环保核查情况进行公示后,来自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环保组织的质疑也接踵而至。

   针对中石化的环评核查报告,环保组织称该报告中多条记录与事实不符,而核查范围之外,中石化还有11家下属企业存在环保违规问题。此后,环保组织就该情况联名上书环保部,建议“慎重考虑中石化的再融资环保核查”。

   虽然随后中石化出面澄清,并称是环保组织掌握的数据有误,环保违规并不存在。但数名环保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仍表示,中石化下属企业的污染问题并未得到“彻底地解决”。

   来自环保组织公共环境研究中心发布的污染地图显示,截至2011年,登上排放超标名单的中石化子公司就有三家,分别为:中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中石化洛阳公司、中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石蜡精细化工厂。

   本报记者查阅过去几年内公共环境研究中心发布的企业污染名单则发现,中石化旗下31家生产企业都赫然在列。

   “公共环境研究中心的监督权在于大众,如果发现存在这样的污染企业都可以在这里进行发布。”公共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对本报记者说。

   环评环节遭疑

   虽然茂名石化搬迁的具体时间表仍不得而知,但广东省环保厅拟将其提交至环保部挂牌督办的弦外之音则惹人深思。

   李清表示,茂名石化乙烯改造工程项目属于环保部审批项目。这也就意味着,此前环保部的审批结论与目前存在的环境安全隐患现实可能存在冲突。

   业内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多数情况下,虽然环保部在审查环节能严格执行,但在公布信息之后,来自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压力也会接踵而至,而这也是为何多数企业的最终环评报告与现实排污超标不符的原因之一。

   “如果环保部对项目的审查没有通过,企业和政府往往会通过不同手段对此进行游说,甚至不惜动用政治资源。”上述知情者说。

   本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在应对监管部门检查时都存在“走过场”现象,而在上市环保审查环节,一旦获得通过,其在排污方面的信息公开,以及治理情况也都难以保持,甚至变本加厉。

   上述知情者称,一般涉及大型能源项目的企业或拥有央企身份,或与地方政府关系紧密,这种身份对垒导致的直接后果,则是围绕项目的环评工作被不断政治化。

   “目前国内在环境监管方面整体来说是脱节的。”上述人士说。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