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涨薪潮大调查数据分析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4日 01:25  中国经营报微博

  正略钧策商业数据研究中心

  如何消化日益上涨的人工成本,是中国制造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目前共同的难题,也是知识密集型企业无法回避的问题。

  为此,《中国经营报》与正略钧策管理顾问公司共同发起调研,探讨企业涨薪应对之策。

  劳动密集型企业:成本上涨“重灾区”

  2012年春节过后,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面临“招工难”的问题。本次调研显示,近六成的企业返工率不到80%,甚至有两成的企业返工率不足40%,企业必须大幅增加招聘量,以满足正常用工需要。

  薪酬的增长必然带来人工成本的上涨。近年来,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都增加了人工成本的投入。数据显示,2011年度,近四成的企业人工成本涨幅都超过15%,甚至一成半企业的涨幅高于25%。然而,这种增长的趋势是否能够持续呢?数据显示,2012年企业能够承受的最高涨薪率整体低于2011年的涨薪率(见图一),这说明企业难以持久地仅靠涨薪来解决“招工难”问题。企业还应当结合增加基层员工福利的额度和多样性,改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组织员工活动等多种手段,改善企业“招工难”的情况。

  但是,这些措施也将带来人工成本的进一步增加,企业应如何消化这种增加的人工成本呢?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采取的首要措施是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向下游企业或消费者转移成本,或者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以提高利润。第二个措施是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品牌价值。第三是拓展市场,增加销售以摊薄成本。第四是节约企业运营中的其他成本。总的来说,企业在消化人工成本时,先是倾向于增加利润,再是降低成本。

  除了人工成本的上涨,企业还面临着原材料成本上涨,竞争激烈等方面的市场压力。当企业主或投资人无法承受这种压力时,多数企业更倾向于在相对人工成本更低的区域/国家设立分公司/分厂,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成本降低。第二是加大研发投入和公司改革力度。第三是投资其他行业以及各类金融产品(见图二)。

  我们认为,国内制造业整体处在转型升级的时期,需要在技术、研发、设计等方面加强创新,在管理和流程上改革优化,增加单位人工产出,以此在新的经济形势中取得竞争优势,从而更深层次的解决企业的成本上涨问题。

  知识密集型企业:提高单位产出率

  知识密集型企业在员工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关键是要稳定员工队伍,并且激励员工高效率完成工作。数据显示,超过四成的企业离职率不到10%,三成企业的离职率处于10%到20%之间,大多数企业的员工队伍相对稳定,这是由于知识密集型企业有很多比较有效的方法,比如帮助员工建立职业通道,增加员工福利的额度和多样性,组织员工活动,增强员工归属感等。

  为了消化涨薪带来的人工成本上涨,知识密集型企业采取的措施与劳动密集型企业有较大差别。企业不以直接提高产品价格为手段,这是因为知识密集型企业的产品需求弹性较大,单纯提高价格会降低产品需求度。调研发现,知识密集型企业消化人工成本的第一选择是通过加强产品开发和技术研发,引导新的消费需求;第二是拓展市场,通过增加销售来降低单位产品中固化的研发制作等成本;第三是加强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第四是加强项目和流程管理,提高整体运行效率。虽然知识密集型企业人工成本占比相对较高,但由于其单位人工成本的产出具有较大的弹性和上涨空间,故企业可以通过研发创新、管理改进和市场拓展,来增加单位人工成本的产出。

  当企业主和投资人无法承受人力成本和其他成本大幅上涨的压力时,其投资和经营的首要选择是转移企业部分业务或部门到相对人工成本更低的区域/国家。第二是裁掉或卖掉部分业务。第三是融资。第四是投资其他行业(见图三)。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知识密集型企业的选择更加多样,手段更加灵活。

   在新一轮的经济周期中,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转型升级,在战略发展、内部管理、品牌建设、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改革,进一步获得产业链上下游的价值。知识密集型企业应当更加注重自主创新。中国企业要成长为世界领先企业,中国经济要取得更加深远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员工、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本调查由本报安徽记者站、江苏记者站、大连记者站、福建记者站、广东记者站、河北记者站、湖北记者站、湖南记者站、吉林记者站、江西记者站、陕西记者站、上海记者站、四川记者站、深圳记者站、浙江记者站、河南记者站、辽宁记者站联合参与。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