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部长万钢:
2011年,中国的发明专利已经占到了世界第三位;2011年,中国的技术市场规模达到了4760亿元;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报告,中国对于知识产权纠纷的审结率提高了30%左右。
■本报记者 王松才
科技部部长万钢3月18日在出席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年会时表示,当前世界经济之所以较长时间处于低迷状态,主要还是因为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而要破解这些结构性问题,恢复经济增长,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重塑经济增长的引擎,推动产业变革。
科技创新是关键
万钢在论坛上发言时指出,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问一个问题:从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四年,差不多要进入第五个年头了,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走出低谷,重回增长,仍然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万钢表示,当前世界经济之所以处在比较长时间的低迷状态,主要问题还是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结构问题。比较明显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不平衡;另一方面是全世界绿色发展的需求和目前我们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之间的不平衡。而破解这些结构性问题,恢复经济增长,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重塑经济增长的引擎,推动产业变革。
万钢说,早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初,中国政府就很敏锐地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2008年底,中国政府就把加大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作为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当中的四大措施之一,而且是一个最重要的措施。从那时开始,中国的科技创新取得了快速进展,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技创新仍面临挑战
“虽然我们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显著进展,但也必须看到,在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增长方面,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都面临着一些共同的挑战。”万钢在发言中指出,具体来说包括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持续上涨、绿色能源应用不足、食品供应的质量和数量需求的提升、加强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等。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我们的劳动力就业提出了新要求。无线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给传统的产业模式,也给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形成新的挑战。
万钢认为,就中国科技自身的发展来说,我们与别人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在原始创新方面,我们原始性科学思想还不多,主动提出先导性研究方向、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比较弱;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还缺乏应对新的产业变革、引领技术发展潮流的能力,对重大产业技术路线变革导致的创新产业的竞争准备不足;在应用推广方面,我们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比如在风能、太阳能领域,中国的产能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但是我们的应用严重不足,国内市场开发不足,对出口的依赖比较大,还没有对产业结构调整形成较大的支撑。
体制改革与开放合作双管齐下
中国的科学技术要应对挑战,缩短差距,更好承担起驱动发展的重要使命。万钢认为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面向未来,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研发,增强科技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着眼当前,最重要的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强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快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和机制。
要围绕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来部署创新链条,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各个环节。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更要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
第二是不断扩大科技的开放合作。核心是要使中国的科技创新与国际接轨,主动融入到全球知识和技术的流动当中去。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在解决科学技术的问题上,都不能包打天下。要消除技术限制和壁垒,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交流,尤其是在一些共同问题,比如说解决气候变化、粮食危机、能源紧缺等全球性问题上,更需要加强国际科学技术的合作与交流。
此外,在发言中,万钢还透露了三个数据:一、2011年,中国的发明专利已经占到了世界第三位;二、2011年,中国的技术市场规模达到了4760亿元;三、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报告,中国对于知识产权纠纷的审结率提高了30%左右。这说明中国政府十分注重知识产权的法制环境建设,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