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理性看待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均衡增长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19日 10:00  中国经济时报微博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

  全球经济均衡增长是各国共同的目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都要从国情出发,扩大市场开放,促进贸易便利化,把扩大内需、尤其是最终消费需求作为自己内部均衡增长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本报记者 林春霞

  18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第四单元“追求内外均衡的增长”主题演讲时,用“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的哲学范畴,强调经济的均衡发展是相对的短暂的,而经济的非均衡增长则是绝对的长期的。他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均衡和非均衡不断被打破,不同经济体国家或地区必须要理性、包容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均衡增长是相对的

  非均衡增长是长期的

  陈德铭首先对目前世界不同地区的经济失衡状态进行了表述。他说:“从现实意义上讲,近百年人类社会的发展因失衡导致了危机频发,所以在讨论非均衡和均衡发展问题的时候,不能不想到我们目前还经受着经济危机的考验,进行艰难复苏,主权债务问题也在发酵,在非洲还有很多饥荒的人们,以及能源方面随时可能触发的战争。”

  陈德铭指出,从哲学角度看,均衡和非均衡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从而推动着事物发展。但矛盾的统一是相对的、暂时的,而矛盾的对立是绝对的、永恒的。同样,在经济发展中,均衡增长是相对的、短暂的,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增长是绝对的、长期的,非均衡始终在均衡的周围波动,推动着经济的增长。

  陈德铭对全球化下的经济均衡增长问题进行了比较与分析。他说,经济全球化无疑是当前世界的一个主要特征。全球化打破了原有的均衡,但是,接着又出现了新的更大规模的均衡,所以我们应该看到均衡不断被全球化、被经济发展打破,不断出现新的均衡。

  中国贸易均衡对世界有贡献

  陈德铭对中国近年不断追求贸易平衡的动态情况进行了分析。他表示:“30年前中国贸易进出口占世界总量不到1%,2010年,中国进出口已经超过世界贸易总量的10%。中国这30多年的发展打破了30年前的贸易均衡,然后又在创造着新的增长,创造新的均衡。中国在这30年发展中进出口基本是平衡的,一开始出现比较大的逆差,之后又出现比较大的顺差,到最近几年逐渐走向平衡。”

  陈德铭指出,西方一些政客经常批评中国不顾全球平衡,成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出口第一大国,但是中国也是世界贸易中进口的第二大国,而且,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内,中国的进口会成为世界第一。未来几年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不仅给全球提供了物美价廉的生活必需品,中国国内也充斥着来自全世界的各种名牌、高档消费品、甚至奢侈品。

  “如果没有新的发展中的均衡,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难度可能比现在大得多,因为最近几年,中国国内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GDP增长幅度。”陈德铭说。

  追求均衡增长是世界各国共同目标

  陈德铭认为,追求均衡增长是各国共同的目标。他坦言,尽管实际的增长总是非均衡在均衡的周围波动,表现出非均衡的特性,但是,我们应该共同围绕均衡的目标采取一致行动。

  他就此提出三点建议:首先要确保非均衡增长的有限度和可控性。因为一个国家的非均衡增长一旦超出限度,就不能控制,其失控会给全球各国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反过来加重这个国家的受损程度。“我们从至今仍然在蔓延和发展的金融危机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因此,我十分赞成G20对全球治理的参考性指南的研究和监测,需要加深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求得共识。”

  其次,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来对待新兴国家的崛起,新兴国家的发展是全球化的结果,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必然。发达国家面临新兴国家的崛起,既是一种挑战,更是机遇。事实证明,对发达国家来讲,新兴国家崛起机遇远大于挑战,因此,为了应对新兴国家崛起,有一些发达国家采取的限制出口、阻止入境投资,甚至大搞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既对他国不公,也对本国公民和企业不公正,最终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第三,要共同努力开放市场和扩大本国消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都要从国情出发,扩大市场开放,促进贸易便利化,把扩大内需、尤其是最终消费需求作为自己内部均衡增长的一个基本立足点。中国正在这样做,也愿意和各国互相切磋,希望能够做得更好。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