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东
在两会后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关于改革的话题再次成为焦点。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主旨演讲中称,目前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他还提出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为此李克强提出,将立足扩大内需,强化创新驱动力以及依靠改革开放。关于经济结构调整中国企的作用,以及国企改革的方向成为各界聚焦的热点。
论坛上,东方航空(微博)公司总经理刘绍勇向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提问:这几年关于国企改革言论的多是“限制”和“退出”,央企改革的方向到底是什么?
谢旭人回答说,要推动国有企业进一步经过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还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个是毫不动摇地发挥公有经济的作用,同时毫不动摇地支持鼓励非公经济的发展。鼓励公平竞争。
同在此次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提出,“以放宽市场准入为重点,实施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鼓励政策,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
国企改革和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思路此前一向清晰。据记者了解,国有企业改革初期,国家提出将国有企业限制在关系国家安全、自然垄断型以及公益性行业内。
此后2006年,国资委提出国有经济要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绝对控制力,即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行业;而在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建筑、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勘察设计、科技等九行业,国有资本要保持“较强控制力”。
金融危机发生后,在4万亿刺激政策下,巨额资金流入国企,国企甚至渗透进房地产行业,激起人们骂声一片,国企改革随即再次显示出方向不明的迹象。此前国务院先后出台的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两个“36条”,就提出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能源、金融等领域。
而学者一边倒地对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主导的发展模式提出质疑。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17日的论坛开幕式上提出,应将国有企业关进“鸟笼”,只在一些战略性行业保持国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也表示,中国“十二五”开局之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投入太多、成本太高,用这样一个方式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不可持续的。他举例说,高铁就已经暴露出高投资掩盖的问题。
但在现实中,民营企业遇到的“玻璃门”现象随处可见。在国家再三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的能源领域,记者就发现,目前仅几家大型国有企业具有石油进口资质,民企只是在石油运输和服务等有限领域存在。
一家民营石油公司的工程师对记者表示:“政策关键在执行,目前大型央企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排挤民企,比如页岩气开发招标中,民营企业就很难进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