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行高息揽储并未令行禁止 超短期产品仍在发行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14日 04:01  信息时报微博

去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比上年增长近倍。(资料图片)

  记者采访发现仍有银行打“擦边球”借理财产品揽储

  信息时报讯 (记者 徐岚) 对于每逢月末季末就出现的理财产品发行小高潮。中国银行业协会副会长杨再平(微博)昨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涉嫌违规操作的超短期的理财产品对于银行存在着较大隐患,从去年底开始,借道理财产品的高息揽储的行为已被明令禁止。然而市场对于杨再平的这一表态却意见各异,今年年初的存款搬家使商业银行求“资”若渴,将银行理财产品“变身”为同业存款的行为仍然屡禁不止,近来部分银行发行的高息理财产品,也有打“擦边球”高息揽储的嫌疑。有市场人士直言,银行理财产品的变相揽储不是监管层喊两声就能禁止得了的,根本解决方法还在于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倒逼银行产品创新。

  高息揽储已被明令禁止

  在2011年银根紧缩的政策下,各家商业银行的资金变得无比紧张,存贷比考核和吸收存款的压力陡增,从而产生了贴息拉存款、银行理财产品短期吸储冲月考等现象。其中又以理财产品最令人关注,去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超过两万款,比上年几乎增长了一倍;其平均年化收益率超过4.5%,较高的理财产品收益超过7%,以高息为噱头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络绎不绝,许多银行的理财产品期限和收益出现“倒挂”现象,成为了银行安全性的隐患。尤其是每到银行结算点,涉嫌高收益揽储的理财产品就会出现发行小高潮,以去年年底为例,为完成年终存贷比考核任务,银行纷纷绕道理财产品或证券资金第三方存管完成揽储任务,银行理财产品清一色是“跨年”计息,年化收益率多在5%以上,最高的也飙涨至9%。

  对于这种现象,中国银行业协会副会长杨再平昨日表示,涉嫌违规操作的超短期的理财产品对于银行存在着较大隐患,在去年下半年,借道理财产品的高息揽储业务已经被监管层明令禁止。

  超短期产品仍在发行

  然而事实情况当真如此吗?恐怕市场会有一些不同的回答。前不久,天津银行一款针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在职及离退休共4万多名专家的年化收益8.1%的专属理财产品,宣传材料上介绍,该产品专为航天第一研究院职工定向发售;认购限额最低为1万元;理财期限为一年;收益水平为8.1%。然而,这款产品却在发售两天后就被叫停。有知情人士爆料称,天津银行理财业务之所以被停止是因为储户在周边的工、农、中、建等四大行大量取款、转账至天津银行,被联名举报到银监会。

  事实上,银率网的统计也显示,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热度与收益率并未出现回落。今年以来,各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2000多款,产品规模超过2万亿元。预期收益率在6%以上的产品占比在10%左右。而在目前在售的理财产品中,仍有部分银行的产品期限在1个月以内。如某商业银行周一发行的一款28天理财计划;另一家股份制银行发行的一款产品,产品期限也仅有7天。此外,广州地区目前在售的还有3款产品,期限更是仅有3天。

  出路在利率市场化

  一边是监管层的明令禁止,一边是银行的“暗箱操作”,盈利在国内各行业拔头筹的银行为何要这么做?说白了还是资金紧张。

  除了理财产品的“时间差”之外,据业内人士介绍,银行理财产品“变身”同业存款,也已经是业内的普遍做法。由于大部分理财产品资金投向了相对安全的货币市场及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资金价格实际上是需求和供给博弈的结果。为了满足监管考核指标的要求,有资金需求的各大银行不惜以高收益率为诱饵以达到顺利卖出票据资产腾出规模的目的。又由于资金面紧张,银行用于购买票据资产的资金往往并非本行资金,而大部分是向客户募集的理财资金。因此,只要收益能够覆盖或略高于成本,将这种安全的投资标的理财产品用于维护和发展客户,仍是大多数银行乐此不疲的事情。

  市场人士认为,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变相揽储,不是监管层喊两声就能禁止得了的,根本解决方法还在于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倒逼银行产品创新。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微博)公开表示,利率市场化已经可以推进,因为银行在理财产品这一块显示了其吸收存款的能力。监管层可以考虑逐步放开对存款利率的限制,可以先允许上浮50%,然后再允许上浮100%,最后完全放开。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